作者|梳子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祭奠英烈是应有之义。
今天,我被一份特殊的烈士名单震惊了。
一共14个人,全部是“军二代”,有的还是“将二代”,他们牺牲于上世纪那场边境反击作战,其中还有一对亲兄弟。实际上,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将二代”不止这14人,还有部分烈士没有收录进来。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指挥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前线,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看到这些英雄的父子兵,让人不禁想起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雷军长。
这位雷神爷是个爆脾气,最经典的一段是他开大会时甩帽子、骂娘,因为大战在即,有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电话打到前沿指挥所,想把自己儿子调到后方去。
指挥所不是交易所,流血牺牲的战场没有后门可走,领导干部孩子的命是命,老百姓家孩子的命也不是草,岂能有好事就上,该吃苦玩命的时候就躲?
雷军长之所以敢骂贵妇人,他的底气就在于自己儿子“小北京”就在前线当兵,也冲锋在最危险的位置。
战斗结束,“小北京”牺牲,副连长靳开来牺牲,连长梁三喜牺牲,雷军长以烈士家属身份向梁三喜母亲敬酒,这个场景是那么熟悉。
1953年4月,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母亲出席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会议结束时受邀到中南海毛泽东家中做客。
毛泽东说:“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他们都牺牲得光荣,我们都是烈属啊。”
两位烈属,一位是党的领袖,一位是农村妇女,勠力同心、共赴时艰,则无往而不胜。
俄乌战争中,征兵动员令下了一道又一道,迄今为止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俄罗斯高官子女参战。他们发动了战争,却不让子女冲锋陷阵,结果可想而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比肌肉更有力量。
苏联曾经流传着许多经典笑话,说是笑话并不可笑,全是他们埋葬自己的污泥。
将军的儿子问父亲,我能成为将军吗?
父亲自信地说,可以。
儿子继续问,那我能成为元帅吗?
父亲肯定地说,不会。
儿子问,为什么?
父亲笑着答,因为元帅也有自己的儿子。
将军的儿子成为将军,元帅的儿子成为元帅,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焉有不败之理。
将军是士兵的垂范,只有身先士卒,才能号令三军。
1950年,驻扎在天府之国的18军接到进军西藏命令,部队上下充满毫不情愿的消极情绪。出征誓师大会上,军长张国华没念动员令,也没讲大道理,而是背着三岁的女儿“难难”进入会场,他说要把妻子、女儿一起带进西藏。
军长背女出征,士卒还能有什么怨言,全军官兵热血沸腾,纷纷递交血书、请战书,义无反顾向高原进军。
遗憾的是,大军将行之际,难难高烧不退,永远闭上了眼睛。张国华未能在女儿临终前看上一眼,成为终身之憾。
没有谁是铁石心肠,只能把遗憾和歉疚深埋于心,交给岁月慢慢风蚀。
2009年初春,离休多年的160师师长张志信身体骤然垮了下来,他对老伴成翠芳说:“我又梦到儿子了,我想去广西靖西……看看他!”
成翠芳吃惊不已:“老头子,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现在你病得经不起一阵风,就别去了,行吗?”张志信摇摇头:“昨晚,我又梦见儿子了。儿子还在怨我,说战前硬把他的手表留了下来,我想亲自还给他。”
最终,老伴陪着张志信来到广西靖西烈士陵园,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张力。
父亲与儿子、师长与士兵,相聚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重逢在烈士陵园……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军也有儿子,将军的儿子也是人。
将军儿子与百姓子弟,肩并肩上战场厮杀,排对排躺在烈士陵园,这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力量所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之谓也!
勇敢献身无畏的战士!英雄无泪!向您们致敬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