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赛道有多景气?

真是港股圈 2025-04-08 19:40:08

今年以来,哪个赛道的景气度最高?有人会觉得是Ai或者机器人,但是兑现业绩的公司实在太少,现在也缺乏代表性的标杆股票,总不能是长盛轴承吧。而国内的Ai算力炒作,也在去年的过高涨幅积累之后逐渐乏力。

如果说,市场当下最火热的是饮料赛道,大家或许还意识不到,实际上,无论瓶装饮料及现制饮品赛道,不少龙头公司的业绩是相当景气。

当下大家还以为是消费乏力的状态?然而饮料赛道的表现确实是反常识的,不知不觉也成了市场最牛的板块。贡献了蜜雪冰城、古茗这样的牛股,而去年,东鹏特饮则是大涨80%,对于这个行业如此的繁荣,该怎么去理解呢?

一、增长居多

目前看到,整个饮料行业的增长不俗,堪称当下的高增长赛道,头部公司的业绩非常靓丽。

首先是 现制茶饮这边,蜜雪冰城上市后因良好的业绩直接翻倍,但随着业绩披露后,年利润44亿,增长40%,30倍PE看起来也不是很离谱了。

市占率第一的蜜雪冰城业绩增长确实不错,44亿的利润,餐饮那边的老大海底捞也差不多水平,基本上是消费行业龙头级公司的水准,也可见现制饮品生意的赚钱之易。

而这个行业其余的参与者也都还好,后面的一堆上市或待上市公司,增速和规模都不错,包括古茗、霸王茶姬和瑞幸咖啡。其中龙头几家公司市占率都在提升,也说明增速不错。

另外,行业黑马霸王茶姬最近提交了招股书,其虽然门店数不算特别高,只排在第五,但是利润达到了25.15亿,增速达到213%。是当下增速最快的公司,同时净利润率也是行业最高水平,达到20.3%。

这也令人好奇,霸王茶姬的门店装修,场地成本几乎最高,另外,营销上面也是高举高打,产品单价稍高,但也没有超过20元的价格带,杯量肯定没有蜜雪古茗瑞幸这种低价格带的高,除了SKU简单,也没有其他提效率的地方了,这个利润率确实好得惊人。

而行业门店数第二的古茗利润14.93亿,增速36%。也都是非常亮眼的成绩。

港股上市公司中,老一批的奈雪和茶百道则都出现营收负增长,说明行业优胜劣汰,但它们目前的市场份额排名已经相对靠后,尾部公司掉队,自然也不代表行业整体的景气程度。

而除了奶茶赛道,咖啡也不错,瑞幸作为行业一哥,gaap营业利润35.38亿,增长16.9%,在库迪和其他奶茶的跨界竞争压力面前,瑞幸去年一整年气氛都不好,但实际的业绩表明,降价9.9元,也能有利润增长,不会因此下滑,降价后消费者频率更高了,规模效应下带动更高的利润率。也同时说明,这个行业的成本是很低的,降价能换来消费量的提升,都能赚更多钱。

头部公司都有惊人的利润规模增长,固然这个行业品牌众多,但分散的格局却未影响头部企业盈利,行业在集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小品牌在退出。行业本质就是只要形成了百亿+的GMV规模,那就是最低3-5元的单杯原料成本,叠加2-3元/杯场地人工成本,这样看下来确实太容易赚钱了。

因此,现制茶饮已经开始逐渐变成好行业好生意的状态,这样行业繁荣,又容得下不少玩家的的板块,跟过去几十年的白酒是有点像,当然,本质作为食品饮料赛道,历史上看就是好赚钱的。其商业模式就是好。

根据相关数据预测,现制饮品的2024年增速预计达到23%,总体来看,行业继续维持增长,头部公司集中,将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而参考星巴克,这门生意的赚钱上限还相当高。

消费者越来越多花一点钱在日常生活中买饮料,把补水需求中的饮料占比提升,也多花不了几个钱,也不会有太大的消费负担。

另一方面,再看到非现制饮品,即瓶装饮料。同样是一个很大的赛道,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巨无霸公司,也有如怪物饮料这样的怪物牛股。

目前,两大可乐依然把持中国市场头部交椅。后面跟随的中国公司,增速都不错。

代表性的公司为农夫山泉和东鹏饮料。农夫山泉是目前中国头部的饮料公司,2024年业绩看上去0增长,实际上是饮用水业务拖累。如果看到其非饮用水业务,即茶饮料、功能饮料和果汁饮料业务,其增速依然达到20%。

而东鹏饮料凭借老产品东鹏特饮的持续增长,外加新产品补水啦的成功,营收增长40%,扣非利润大涨70%,达到33亿的水平,这个水平接近了蜜雪的水平。

即使是两家老台企,康师傅和统一,其饮料产品线都能焕发新的活力,来到8%左右的增速水平,这水平也足以跑赢消费大盘了。

二、补水口味化趋势背后

瓶装饮料与现制茶饮两个赛道的模式有很多差别。

现制茶饮要店面选址,要员工,要营销品牌,要管理SKU,还要管理加盟和供应链,经营趋势要看同店销售额。其运营的基准点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门店内的产品经常发生变化。

饮料则要看产品外观设计,功能定位,看渠道,甚至货架陈列,看库存。其运营的基准点是一个单品,有的公司甚至靠一个产品就能实现巨大的爆发,从0到100畅销世界。比如怪物饮料。

这两个差异化的生意同时出现同等程度的景气,其背后应该有一些必然的联系。2024年并非是实体经济繁荣或者消费复苏的一年,相反,社零仅增长3.5%,是跑输GDP增速的一年。

他们的共性只有一个,消费者进行消费,最终目的都是补充水分。背后反应了消费者补水口味化的趋势。

如果我们对比今日和十年前,就能发现,一天内补充水分的来源,饮料替代水的比例是有提升的。而背后的原因很多,补水口味化是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首先是饮料的易得性提升,目前在各类场景下,如人多密集的商场,娱乐场所,运动场所,都能发现,那些人们可以发生渴的需求的地方和场景,商家都已经选择好了最好的位置,进行最充分的商业化,比如刚想喝水,身边就有一家现制饮品店而不是卖水的便利店。现制饮品行业在去年发生了大洗牌,有超过20000家门店关店,但那些头部品牌,却依然把控着线下场景最好的点位。

在很多场景想要单纯地喝水越来越不容易?当然是这样的,这也符合各方利益,饮料的价格更高,商户赚得更多,商场的房东们能获得的租金收入也就更多,同理,卖水的自动售卖机,肯定不如卖运动饮料来得高销售额。

其次,整个行业健康概念化的趋势强劲,消费者在用饮料替代水时心安理得,比如各类无糖化成分的宣传,甚至于帮助纤体,而咖啡类产品本身就可以帮助提升运动性能,加速消耗。这样的宣传总是会让过去消费者享用饮料时的心理负担降低。

最后则是当前赛道上的这些龙头公司的产品,或多或少都是具有一定成瘾性的,都离不开茶与咖啡两项基本因素。果茶、奶茶、咖啡,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提神的成分,而功能饮料,如红牛怪物东鹏等,本身就可以视作类咖啡产品,作用就是提神。

奶茶和瑞幸是大家看得见的代表,而实际上在瓶装饮料赛道里,茶类饮料也是一个最快的方向。

茶已经是历史悠久的饮料了,这一本就在大众视野里的事物还能爆发,显然,除了成瘾性以外,还有其他因素支撑。

更重要的还是整个行业在茶饮料上面的迭代创新竞争,2024年以来,各家瓶装饮料企业都在大力推自己的茶饮料,并推出了多类创新,比如创新泡茶制作方式,创新口味,创新无糖化,如历史悠久的柠檬茶赛道,有元气森林这类比较新的企业大肆扩张,也包括统一这种老企业焕新产品。这一年来实际上茶类饮料的丰富程度大幅提升,所以看到农夫山泉财报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如果看到饮料赛道里的其他方向,如牛奶、碳酸饮料、啤酒及白酒。就能发现其表现没有其他的细分领域出众,业绩都表现平平,其中的问题就在于成瘾性不足同时,也不符合易得性改善原则。比如,自动售卖机就很少牛奶,啤酒出售。

而现制茶饮的繁荣本应推动牛奶产品的销售也跟着涨,但事实不然,这其实也代表着,水果茶及咖啡产品在整个现制饮品大盘里的份额提升。

综合看下来、易得性、健康概念化、成瘾性产品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叠加了大家在价格上的内卷,有效地带动了更高的饮料消费频率改善,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总销售额。事实上补水口味化的极限还相当高,对于低渗透饮料类别,更是会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咖啡,其上限就很高,在美国,就有超过20%人群每日摄取2瓶以上的提升饮品,即咖啡和红牛等功能饮料,这甚至已经达到了当水喝的地步,但目前从真实世界数据看,似乎也没产生什么健康负担。因此饮料行业长期还是一个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行业,但要注意的只是,瓶装饮料和现制饮品会共同瓜分这个增长。

结语

或许过去的消费行业分化,股价炒作又暴跌,造成了大家的周期性恐惧,也担心很多现制饮品公司或饮料公司是昙花一现。但事实上,整个赛道是在持续增长,且有明确增长动力的。

只要把这个行业里所有公司一起看,就能发现,所谓的周期性起伏,只不过是行业内正常的优胜劣汰,大盘一直在增长,奈雪代表不了行业,海底捞也代表不了行业,牛奶和白酒也代表不了行业,只是大家此前还没有看到蜜雪冰城,现在也还没看见霸王茶姬罢了。

饮料公司的增长天花板,仍然很高,一款功能性饮料产品,就能造就比农夫山泉营收、利润、市值都高的怪物饮料,而多款产品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其天花板是更高了。这背后当然有全球化的力量,但怪物饮料收入60%仍来自美国,也说明了,本土市场就已经有很大的支撑。所以对于中国饮料赛道,未来的发展必然也会跟随,把补水口味化空间开发到极限,让国内饮料市场扩张到天花板附近后,再进行全球化。

无论是饮料还是现制饮品赛道,现在都已经过了行业投资活跃,大家一哄而上进入竞争的时代,相反,当前的业绩是在竞争加剧,行业集中背景下挤出来的,同时,也是在通过价格降低,提升销量的范式在增长,这样出来的业绩,更有含金量。

目前,整个中国饮料行业还缺乏足够大的巨头,排除饮用水业务,农夫山泉、娃哈哈这些巨头,实际上也没多大的规模。饮料综合赛道的未来,依然是有较高的空间的。因此,理论上是可以维持一个较高的长期可持续估值水平,除非业绩或增速掉队,参考美股可持续发展的饮料股长期30倍,对应10-15%年化增速的估值,目前的饮料赛道,很多股票是完成了估值回暖,但也还说不上高位泡沫。

大涨过后,目前一些次新的现制饮料股自然是没多少修复估值的空间了,完全要看业绩走势,但部分同行的估值修复仍未到位。在当下这个不确定的环境下,饮料消费依然是不大会被大环境所影响的,而行业的降价也尝尝会被销量增长所抵消,基于这些因素,饮料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好行业。

0 阅读:12

真是港股圈

简介:专注态度,独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