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临终说: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一语成谶

为竟然史说 2025-02-20 13:34:14

每个人心里都盼望着自家的孩子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就盼着孩子能优秀得不得了,越优秀那自然是越好啦,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呢。

在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李勣,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呢。而在他临终之际,居然告诫自己的孩子说,如果在后代当中出现了那种所谓的“高人”,那就一定要把这个人给杀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他深知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那这个人必定会起来造反的,到时候可就会惹来灭门的大祸。

大家可能会好奇,李勣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而且,他的后代到底有没有做出造反这样的事儿呢?

民生多艰,少时起义

隋朝末年的时候,那时候是隋炀帝在统治着天下呢。他施行的苛政,真的是太可怕啦,比会吃人的猛虎还要让人恐惧呢。而且那赋税重得,就如同高高的大山一般,压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的老百姓们可就遭了大罪啦,连肚子都填不饱,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穿的衣服呢,也是破破烂烂的,根本没法好好地遮体蔽寒。可以说,百姓们都生活在那种极度困苦、犹如身处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当中。

不过李勣和其他人不一样哦,他家里面特别有钱,完全就是个富二代呢。在那种非常优渥的生活环境下,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熟读四书五经啦,还有经史子集这些经典的书籍呢。

李勣的父亲是个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人,尤其在面对灾民的时候,总是积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就拿施粥这件事来说吧,每次向灾民施粥,他父亲往往都是亲自上阵,不辞辛劳地操持着各项事宜,而且还会叫上李勣来一起帮忙呢。在这样日复一日、亲身示范的教导之下,李勣深受影响,一直将那份善心以及对他人的悲悯之情牢牢地保留在心中,不曾忘却。

话说李勣外出游玩的时候,他目睹了百姓们那凄惨困苦的样子呢。而且,他还清楚地看到了隋朝对百姓施加的沉重压迫。就说那时候吧,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吏员,居然都能够随意地闯入百姓家中,明目张胆地搜刮钱财,百姓们真的是苦不堪言呐。

李勣到了这时方才明白过来,原来贫苦的百姓可不是仅仅存在于自己的家乡那一处地方,全天下各个地方到处都有呢。就算他把自己家里积攒的所有钱财都拿出来,去给那些穷苦百姓施粥救济,可这么做又能够拯救得了多少百姓的生活?毕竟这天下受苦之人如此之多,单凭一己之力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李勣和朋友一同回来以后,就一直显得闷闷不乐的,仿佛心里被一块大石头给压着似的,沉甸甸的。在这个时候,他心里就琢磨着,就算往后自己能当个富贵闲人,好像也没什么意思,没什么可值得期待的呢。

有一天,李勣跟着朋友们一块儿出门去了。在外出的过程中,大家聊起了当时的局势情况。聊着聊着,李勣的一位朋友就开始谈论起对当下局势的看法,言语之间,很明显地流露出了对隋朝的诸多不满情绪。

只见那人神色坚定且带着满腔的愤慨说道:“要是我有那份能力,我定会毫不留情地把所有那些贪官污吏全部给除掉。这些贪官污吏平日里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实在是可恶至极,留着他们只会让百姓们继续受苦。而且,那隋炀帝也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搞得天下民不聊生,百姓们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所以我要是有能耐,就一定要把隋炀帝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上给拽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们摆脱困苦,过上安稳、幸福的好日子啊!”

您猜怎么着?就那么一句话,可真是一下子就把人给点醒啦!这李勣呢,瞬间就明白过来自己接下来该干啥事儿咯。他心里琢磨着,眼前这个王朝已然腐朽不堪啦,那自己要做的呢,就是把这个摇摇欲坠、满是弊病的王朝给推翻掉。

然而李勣心里十分清楚,这可是能被判处杀头的严重罪行。单靠他自己个人的力量,那是绝对没办法完成这件事的。要知道,时势往往能造就英雄呢。在那个时候,有远大抱负的人们纷纷举起反抗的大旗,他们带领着那些实在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发动起义啦。

李勣审时度势后,做出了顺应大势、举行起义的决定。他先是暗中与身边关系亲近的好友们取得联系,然后耐心且细致地为这些好友剖析当下的天下局势。在这个过程中,他言辞犀利地痛陈隋朝所犯下的种种恶行,通过这样的讲述,成功激起了好友们内心深处对于遭受苦难之人的同情之情,同时也点燃了他们心中那份敢于反抗的热血,让他们鼓起了反抗的勇气。

然而,当时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根本就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来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勣就琢磨着要加入起义的大军之中。话说在那个时候,就在他的家乡附近呢,存在着一支起义队伍,这支队伍是来自瓦岗的,而其领导人则是翟让哦。

在那支起义队伍里,成员大多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要不就是闯荡江湖的草莽之人呢。不过,有一个人比较特别,那就是李勣啦。他可是个文化人哦,跟其他人不太一样,眼界很开阔呢。而且,他还专门学过兵法,对于谋略方面那也是十分擅长的。后来呢,经过别人的一番介绍,他就顺顺利利地加入到这支起义队伍当中去啦。

在那个时候,翟让所带领的队伍面临着一个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经费严重不足。这时候呢,李勣站了出来,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平日里积攒下来的积蓄,以此来帮助队伍解燃眉之急。不过呢,要知道这支起义队伍的人数可不算少,大家每天都要吃喝等各种开销。光靠着李勣拿出的那点积蓄,就算一开始能勉强维持,可要是一直这样只出不进,坐吃山空的话,那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要是没有一个稳定的钱财来源,持续不断地为队伍提供资金支持,恐怕用不了几天,这支队伍就会因为没钱而人心涣散,最后不得不解散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翟让琢磨着要谋划一件事儿,于是就喊了几个人过来一起商量。商量的内容呢,是打算去劫持这附近的富商,又或者是那些贪官,想着从他们身上弄些好处之类的。那几个人一听翟让这么说,也没提出什么别的想法,很干脆地就点头同意了这个计划。不过呢,这里面有个叫李勣的人,他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直接就应下了翟让提出的这个做法。

李勣环顾着在场的众人,缓缓开口说道:“你们瞧啊,这附近的富商数量并不多,就算去打他们的主意,也捞不到多少油水的。要是想去抢劫那些贪官呢,咱们目前的力量可还远远不够呢。真要去干这事儿的话,搞不好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

另外,李勣心里很清楚一点,那就是起义军得有个好名声才行。怎么说呢?要是在自己家乡附近做出抢劫杀人这类事儿,把邻里乡亲都给惊扰了,那他们这支起义军的名声可就全毁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那根本就不可能啦。

在当时那种情境下,众人心中都满是疑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就在这个时候,李勣站了出来,说出了他心里琢磨的一个主意。他说,打算离开现在待的这个地方,然后去运河那边打劫财物呢。为啥要选运河?那是因为在运河上运输的货物,不是属于朝廷的,就是那些商行的,不管是哪一种,肯定都能抢到不少好东西,收获肯定特别丰厚。众人听他这么一说,琢磨了琢磨,觉得好像还挺有道理的,于是就都点头同意了这个计划。

建功立业

话说李勣与翟让,他们带着一帮人成功地把货物给截了下来,这一下子可就发了好大一笔财。之后呢,翟让心里就琢磨着,得带着兄弟们去好好享受一番,把这笔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尽情地去挥霍一番。然而,李勣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他赶忙劝翟让,说可不能就这么把钱拿去享乐了,应该用这笔钱去招募更多的士兵,购买更多的马匹,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势力不断壮大。

在那之后,李勣所拥有的势力呈现出不断壮大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势力规模持续扩展,发展到后来,人数竟然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之多。

就在这个时候,隋朝派出了军队,其目的是要把这支起义军彻底剿灭。当起义军得知隋朝派兵前来的这个消息之后,整个队伍里的人都变得人心惶惶起来,大家心里都十分担忧,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状况。

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李勣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当时正值深夜,众人正聚在一起,气氛似乎有些凝重。就在这时,李勣神色坚定地开口说道:“朝廷一直都把我们当作是没什么能耐的草莽之人,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哼,那咱们就得让他们好好见识见识,就算是被他们视作草莽,我们手里的武器可也一样是无比锋利的,绝不是他们能随意轻视的。”

他继而开口讲道:“要是能够打赢这一场胜仗的话,那肯定可以在所有的起义军里面一下子就声名远扬起来。”

在战争还没正式打响之前,李勣就察觉到翟让整天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李勣心里明白,要是手下的那些将领们看到翟让这般模样,很可能就会心生疑虑,而一旦将领们心里有了疑虑,那士兵们的士气肯定也会跟着受到影响,变得低落不振。所以呢,李勣就特意去找翟让,打算和他好好谈一谈,开导开导他。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时候的翟让,心里居然已经产生了畏惧、想要逃跑的念头了。

李勣表示,他能够以稳固军心以及保障作战后方为由,到时候亲自前往战场。

在这场战役之前,士兵们心里一直有着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朝廷军队实力超强,强大到让人觉得根本无法战胜。然而,这场战役的发生却彻底打破了他们此前的这种固有认知。

在那之后,李勣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优势来谋划作战策略呢。他巧妙地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即便面对在兵力上比自己多很多的敌军,也毫不畏惧。而且,还不是只打了一次胜仗哦,是多次凭借着这种战术,以相对较少的兵力去战胜兵力占优的敌人呢。经过这一次次的成功伏击之后,那些敌人可就被吓得够呛啦。他们心里头留下了深深的恐惧,一有点儿风吹草动,就觉得好像又有埋伏似的,甚至听到风声、鹤叫声,都会惊慌失措,以为是李勣的军队又来攻打他们了呢。

曾经有那么一次,李勣遭遇到敌军的重重围剿。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之下,李勣却显得格外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的慌乱。他先是冷静且细致地对当下所处的局势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李勣最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采用火攻的战术来应对敌军。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这一战术,他随即下达命令,让士兵们在滚石的表面附着上油脂,以此来为火攻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一个夜晚,敌军突然发起了攻打。面对这一情况,士兵们迅速做出反应,他们纷纷拿起火把,然后将火把凑近那些事先准备好的滚石。随着火把的靠近,滚石很快就被点燃了,瞬间燃起了熊熊大火。接着,士兵们有条不紊地撤掉了支撑着这些燃着大火滚石的下面石块。于是,那些带着熊熊烈焰的滚石便朝着敌军所在的方向呼啸而下,狠狠地砸向了敌军阵营。这一番攻击下来,敌军被这突如其来且威力巨大的滚石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损失极为惨重。而李勣所率领的军队呢,凭借着这一巧妙且有效的战术安排,成功击退了敌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另外还得说一说,李勣心里可是特别清楚民心到底有多重要。就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每次他在某个地方打了胜仗之后呢,第一件要做的事儿就是去安抚当地的老百姓。而且,他还会严令手下的士兵,绝对不允许去骚扰百姓,要是有谁违反了这个规定,那就得按照军法来进行处置啦,毫不含糊呢。

在那个时候,有个叫李密的人,他可是有着蒲山公这样的身份呢。不过呢,他发起的起义最终失败了,没办法,只能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而当时还有一个人叫李勣,他心里很清楚李密的身份,也了解李密是有着出众才能的。同时呢,他也看到了翟让在获得了一些名利之后,就变得不思进取了,整天也没什么更大的志向啦。于是呢,李勣就琢磨着,觉得还是应该找个更靠谱、更有能力带领大家的人。想来想去,他就去找翟让商议,提出要尊奉李密作为他们的首领,让李密来带领大家继续往前走呢。

谁能想到呢,李密在当上首领之后,竟然做出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首领地位,他把翟让给杀害了。就因为这一件事,李勣心里便和李密产生了隔阂与嫌隙。在李勣看来,李密做出这样的举动,根本就不是那种能够带领大家成功推翻隋朝暴政的合适人选。

最后呢,李勣选择了归顺大唐。这一下,他可算是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就好比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一般,从此终于能够毫无保留地去施展自身所具备的那些才能,还有心中怀揣着的远大抱负啦。而且,李勣原本自己就拥有属于他的地盘,在当地也是颇有势力的呢。也正因如此,他后来被大唐朝廷册封为上柱国以及大将军,这也算是对他能力与势力的一种认可。

子孙之祸

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勣投身到了战事当中,而且是跟随当时身份为秦王的李世民并肩作战呢。在这一系列的征战过程里,李勣那可是表现得极为出色,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这些功劳对整个战局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量极重。也正因如此,凭借着这些卓越的功绩,李勣最终得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成为了备受尊崇的功臣之一。

他在人生历程中,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以及唐高宗这三个朝代。由于其自身诸多优秀特质等原因,深受各位皇帝的信赖。在当时那个时期,唐高宗李治心里有着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想法,为此,他还特意去询问了李勣的意见呢。

李勣可是很懂得为官的门道的,向来都不会仗着自己深受宠信就变得骄傲起来。他心里明白得很呢,唐高宗对于某件事情的想法那早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要是在这个时候去表示反对的话,那可就只会惹得唐高宗心里不痛快啦。所以呢,李勣清楚自己作为官员应该守的本分,是绝对不会说出那些反驳唐高宗的话来的,因为他也知道,一旦那么做了,最终的下场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条咯。

李勣年事已高,心里清楚自己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对于朝堂上的那些事儿,他也不想再掺和进去了。这时候啊,他心里就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盼着自家家族能够兴旺发达,子子孙孙都能平平安安的。就因为怀着这样的心愿,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李勣把家里的子孙们全都叫到了他住的房间里头。

李勣环顾四周,只见屋子里满满当当都是人,此情此景,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感。随后,他把自己的孩子们都叫到跟前,一脸严肃地开始对他们进行劝诫。他语气凝重地说道:“你们这些孩子啊,要记住了,咱们家以后要是出了那种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骄傲自大,而且性情桀骜不驯、谁都不服的子孙,那可一定要果断地把他除掉啊。要是不这样做的话,必然会有大灾祸降临到咱们家门上,你们可千万要牢记在心呐!”

李勣之所以会这样说,那可是有缘由的。要知道,李勣在官场之中历经了几十载的起起落落呢,在这漫长的官场生涯里,他深知那些将门之后的情况。这些将门之后,往往因为出身将门,自小生活条件优渥,养尊处优惯了,所以心气儿特别高,还很是傲气,如此一来,就容易做出寻衅滋事的事儿来。

在那个时候啊,武则天的权势正一步步地变得越来越大,可以说已经逐渐得势了呢。这种情况之下,不难想象,日后朝堂之上那肯定是要再次掀起纷争的。面对这样的局势,他琢磨着,还是选择明哲保身比较妥当些。而且呢,他心里也盼着自己的子孙们能够老老实实、安守本分,可千万别卷入到那即将到来的朝堂纷争里面去,毕竟那纷争一旦牵扯进去,那可就麻烦了,所以就盼着子孙们能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呢。

要知道,在天下战乱刚刚结束的时候,百姓们可是经历了太多的动荡与磨难,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好好地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生活呢。而唐朝呢,在这个时候推行的是仁政,对百姓那是关怀备至,各种政策措施都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为出发点的。所以呢,老百姓们都打心眼里认可唐朝的统治,民心纷纷归顺过来,整个江山也就稳固得很啦。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之下,如果有人想要掀起起义的话,那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毕竟百姓们都安居乐业着呢,谁会去跟着起义闹事,所以必定是以失败告终的啦。

在那个时候,李勣的子孙们完全是一头雾水的状态,对于李勣所说的那些话,压根就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仅仅是把这些话语当作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告诫罢了,没太往心里去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之后,李勣之前所做的那个预言竟然真的变成现实了。

在公元684年的时候,唐高宗李治不幸病逝了。随后呢,李显登上了皇位。不过呢,这时候朝中的大权实际上是被武则天牢牢把控着的。那些朝中的大臣们,心里都觉得武则天老是做出超越礼制规矩的事儿呢,所以,他们对武则天的这种做法早就积攒了很深的怨气啦。

之后呢,武则天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废掉了李显的皇位。随后,她改立李旦成为新的皇帝。这一做法可让大臣们实在是没办法忍受。要知道,李显在此之前那可是妥妥的太子身份,并且还是先皇遗诏明确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呢。然而,武则天却能如此轻易地说把李显废掉就废掉了,可见她所掌握的权力那真的是太大了。

在当时那个时期,武则天大力推行改革举措。要知道,这一系列的改革动作可是触动了相当多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呢。就因为这样的情况,那些原本效忠于李唐的旧臣们,还有李唐宗室的成员们,心里可就都不踏实了,纷纷感到十分不安。他们心里头老是在担忧着,害怕武则天凭借着改革所积攒起来的势力,会对他们自身现有的地位产生威胁,甚至进一步会把整个唐朝的江山都给颠覆掉呢。

就这样,在当时的形势下,各地纷纷出现了兵变以及起义的情况。而在这些发起行动的人当中,有一位比较特别,他就是李勣的孙子,名叫李敬业。

话说李敬业那时候遭到了贬谪,心里可满是对武则天的愤懑情绪呢。当时呢,他留意到各个地方都陆续出现了反对武则天统治的情况。于是,他就琢磨着借这个时机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便以要恢复李显的皇帝之位作为理由,发动起了一场起义,就盼着能趁着这股“东风”来个咸鱼翻身呐。

李敬业在那时对外发布了檄文,其目的在于向全天下宣告武则天所犯下的诸多罪行。当时那口号可是喊得极为响亮呢,仿佛要掀起一番大动静。然而呢,要是把他和李勣作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他的能力着实是差得太多啦,和李勣相比简直有着不小的差距。

李继业这个人呢,是缺乏大局观的。他一心想要夺取天下,可并不是出于真正关怀天下苍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另外呢,他在军事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从来都没经历过那种大规模的战役,所以作战经验十分欠缺呢。

到了最后啊,面对武则天派来的那声势浩大的大军,他根本就没能坚持多长时间,很快就被抓住了。你还别说,之前李勣说的话还真没错呢,就他这样的行事做派,又怎么可能不给自己的家族惹来灾祸,这结果似乎也是在意料之中咯。

咱们来回顾一下李勣的一生,他起初不过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少年呢,就那样普普通通的。但后来,他可不得了啦,一路发展,最终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这经历真的是极具传奇色彩呢。而且呢,还有一些关于预言的故事呢,这些故事更是给他整个人都增添了那种神秘的色彩哦。只是很可惜,人这一辈子,就算生前再怎么厉害,也很难算到身后会发生的那些事儿。你看,他的子孙遭遇了灾祸,最后这灾祸居然还牵连到了他自己身上呢,想想也是挺让人感慨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