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李世民处在刘禅当时的位置,情况恐怕也不容乐观呢。要知道,北伐中原想取得胜利的可能性是相当低的,即便换作是李世民,很大程度上也会被困在四川这一方小天地里,想要有一番大的作为,那可太难啦。
大家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这两个说法,就因为这,刘禅在后世常常被人当作笑料来看待呢。但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哦,刘禅的生存智慧那可是相当高的。你想想看,他能安安稳稳地当几十年的皇帝,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且呢,最后还能成功地从司马昭的眼皮子底下逃过一劫,没被司马昭给加害了,就凭这些,他又哪里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呢?
蜀汉最终走向了灭亡,刘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这其实是当时整体局势所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去改变的状况呢。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有着卓越才能的人,倘若让他来到当时的蜀国,面对那样的局势,恐怕也是无能为力,难以改变蜀汉灭亡、无法恢复中原的命运哟。
李世民有着“天可汗”的称号,在历史上所获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不过呢,大家得知道,他可不是什么神仙哦,他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呢。再说说三国鼎立那个时候,蜀国所处的形势那可不容易。它所面对的各方压力,还有那些强劲的对手,和李渊建立唐朝时候所面对的情况相比,那差别可就大啦。蜀国面临的压力和对手可要严峻得多,远不是李渊建立唐朝时能比得了的呢。
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那个时候,隋朝的情况已经很不妙啦。隋朝原本的主力部队呢,之前去攻打高句丽,结果在那边可是损失得极其惨重,元气大伤呢。而且,还长时间地和李密所率领的瓦岗军较着劲,不停地在那死磕,就这么折腾下来,自身的实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根本就没什么资本再去应对其他的状况啦。就在这样的一个局势之下呢,整个天下都陷入了大乱的局面。这时候,出现了好多股势力起来反抗隋朝的统治,就像人们常说的“十八路反王”一般,纷纷冒了出来。而这样混乱又动荡的局势呢,恰恰就给李渊、李世民父子创造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好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乱世之中有了大展身手、图谋大业的契机呢。
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以及辅公柘这些人,他们的身份情况各不相同哦。其中呢,有的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像窦建德等;而有的呢,则是原来隋朝的中下级将领,比如刘武周等。在他们之中,王世充的地位相对来说是稍微高那么一点儿的,至于其他的人呢,说实在的,压根就没什么足够的资本可以去和唐朝相互抗衡。而且哦,在那个时候,这些诸侯之间还陷入了混战的局面呢,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攻伐、相互厮杀,完全没办法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就这么各自为战着。
在那个门阀世家主宰社会的时期,李渊、李世民父子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依仗呢,那就是背后的“关陇集团”。这个“关陇集团”可以说是他们能够在诸多纷争中获胜的关键本钱哦。再看看他们的对手们吧,像隋朝的那些中下级将领,还有农民起义军之类的。这些对手在号召力方面是相当弱的哦,没办法像李渊父子那样有强大的势力支持从而凝聚起众多人心。而且呢,他们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也是少得可怜,在与李渊父子的对抗当中,就因为这些方面的劣势,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呢。
咱们来说说窦建德这个人。他能够快速崛起,这里面的原因呢,可不是因为他打仗有多么厉害哦。那是为啥呢?其实是他打出了一个旗号,就是为“隋炀帝复仇”,靠着这个旗号来换取大家的支持呢。窦建德一直都在强调“忠孝”这方面,他始终都没有和隋朝彻底撕破脸皮。为啥他不这么做呢?这主要是因为他没那个底气,这和他的出身是有很大关系的呢。
我们来看看李世民征战各路诸侯的情况,会发现他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打持久战、拼消耗的策略呢。怎么个打法呢?就是等到对手把粮食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没办法只能出来进行决战的时候,李世民就会使出很厉害的一招。他会安排一部分兵力设下埋伏,同时再派另一部分兵力去进行包抄,通过这样的战术安排,最后往往就能取得胜利啦,而且这一招他用了很多次,每次都能奏效哦。像第二次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这些战役,统统都是这种持久战、消耗战的模式呢。
然而,设想一下,如果李世民身处三国时期,并且处在刘禅的那个位置上,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要知道,当时他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是极为有限的,毕竟所处环境不同,各方势力分布、社会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和他原本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差异。而且呢,李世民所擅长的那些战术,在三国这个新的情境下,也没办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了,整体的局势已经完全改变,和他以往所熟悉的局面截然不同啦。
李世民展开北伐魏国的军事行动,那么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要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旦遭遇了挫折,这将会引发怎样的局面呢?要知道,当时的形势很微妙,吴国可是在一旁虎视眈眈呢。如果李世民北伐受挫,吴国极有可能会趁机在背后对蜀国捅刀子,也就是对蜀国发起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就不得不选择撤兵了,因为要是不撤兵的话,蜀国就会陷入魏国和吴国两面夹击的困境之中,如此一来,蜀国灭亡的速度恐怕只会更快,面临的局势将会变得极为严峻。
从理论上来说,蜀国和吴国那可是盟友关系呢。不过呢,这所谓的“江东盟友”吴国可真的是从来都不怎么靠谱。每当蜀国在军事方面进展得顺顺利利的时候,只要魏国那边给吴国一点好处,吴国就特别容易立马翻脸不认人啦。就拿关羽来说吧,他就是这样被吴国给害了的。
当蜀国陷入困境之时,吴国往往就会趁机行事,做出那种趁火打劫的举动,去抢夺自己盟友蜀国的各类资源。后来呢,魏国的钟会、邓艾统领着十几万的大军一路向南征伐蜀国,并且成功地夺取了蜀国的都城成都。而在同一时期,吴国这边也出动军队开始西征,他们是沿着长江这条水路进发的。只是很可惜,在行进到巫峡这个地方的时候,吴国军队遭遇了挫折,没能顺利达成他们预期的目标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自身国家的实力非常弱小,而与之相对的对手却极为强大,这力量对比的悬殊就已经让人很头疼了。更糟糕的是,原本指望能依靠一下的盟友也根本不靠谱,在关键时刻根本指望不上。而且啊,从汉中进入关中的那条道路还特别崎岖难行,到处都是艰难险阻。在这样诸多不利的条件下,就算是有着像李世民、韩信那样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转世重生到这个局面当中,恐怕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实在是形势太过艰难,让人无奈又惋惜呢。
韩信选择暗度陈仓这一计策是有诸多原因的。当时存在着能够利用河流来运输粮食的便利条件,这为军事行动的物资保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再看当时的局势,章邯等人是诸侯势力,章邯曾投降项羽,而且项羽还坑杀了几十万人,这使得秦国百姓对章邯等诸侯极为痛恨,他们在三秦之地根本不得百姓的人心,难以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各路诸侯正陷入到相互厮杀的混战局面当中,各方都自顾不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彼此的争斗之上,所以根本没有人会对韩信这边有所防备。在这样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韩信便实施了暗度陈仓的行动。
咱们来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形,假如把“西楚”比作曹魏那样,已经统一了北方,而且内部局势相当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还能有那种成就一番大业的机会吗?那肯定是很难有的。要知道,项羽本身实力就很强,如果是处在这样类似曹魏的“西楚”局面下,他分分钟就可以去狠狠教训韩信的,到时候刘邦恐怕也就只能被困在四川那一带,一辈子都难以有大的作为啦。其实呢,就是因为中原处于大乱的状态,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这样的时势才给了各路英雄们崭露头角、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说这就是典型的时势造就了英雄呢。
李世民率领着十几万大军踏上了远征之路,目标是要拿下一座城,可这座城不过是小小的安市城罢了。然而让人疑惑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却怎么也攻不下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啊,高句丽可不是一般的势力,它是一个王朝呢,内部的局势比较稳定,没有什么内乱之类的情况来给唐军可乘之机。而且,它在后勤补给方面做得相当充足,物资供应源源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即便想和对方拼消耗,可唐军这边却很难坚持下去。毕竟打仗不光是看兵力多少,后勤保障跟不上,时间一长,自然就熬不住了,所以才迟迟拿不下那个小小的安市城。
在李世民所处的那个时期啊,高句丽其实早就过了它最为强盛的阶段啦。要知道,之前隋炀帝可是对高句丽进行过征伐的,这一番折腾下来,高句丽可是被打得元气大伤呢。按常理来说,它这时候应该没那么难对付了吧。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亲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最后却也没能取得胜利,只能是铩羽而归。咱们再看看魏国这边呢,魏国相较于高句丽而言,那可要强得多啦。魏国所能够利用的各种资源,那也是比高句丽要丰富得多呢。所以说,对比之下就会让人不禁疑惑,就李世民当时的情况,他凭借什么去攻打比高句丽还要强大的魏国呢?这确实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那么,李世民若想取得胜利,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其实答案很明确,那就是魏国这边得出现状况才行。具体来说,就是魏国国内要出现问题,内部人员相互争斗、厮杀,进而整个国家陷入崩溃瓦解的局面。而且呢,在这个时候,作为盟友的吴国也得是不稳定的状态,其内部不断发生争斗,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进行西征的行动。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取得胜利才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在那个诸侯混战、彼此相互杀伐的时期啊,要是李世民能一直熬到这个阶段,以他的能力,作为众多“群雄”当中的一员去参与这场天下的角逐,那他获胜的可能性可是相当大的呢。不过呢,要是长期待在四川这块地方,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要知道,蜀国向来人才比较稀缺,而且在那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自身也很容易出现腐化的情况哦,即便强如李世民,恐怕也未必能够改变这样的局面。
在历史的长河中啊,大家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但凡能够掌控中原地区,又或者是牢牢占据东南一带的王朝呢,它们去对付西南地区的那些小朝廷的时候,往往都能不费什么大力气就将其给灭掉,而且被攻打的那一方呢,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完全招架不住啊。就拿好些个例子来说吧,像三国时期,曹魏这边的钟会、邓艾二人,那可是带着大军直扑“蜀汉”,结果就把“蜀汉”给灭了。还有东晋的时候呢,桓温率领兵马,轻轻松松就把“成汉”给拿下了。到了五代十国,后唐的李存勖出兵,一下子就把“前蜀”给消灭掉了。再往后,北宋时期,赵匡胤出手,“后蜀”也没能逃脱被灭的命运。明朝的时候呢,傅友德奉命出征,同样把“明夏”给灭掉了。最后啊,到了清朝,豪格带着兵,也是很顺利地就把“大西”给消灭了。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前面提到的那个情况。
从各方面情况综合来看,要是李世民处在刘禅所面临的那种境遇当中,想要实现“逆天翻盘”的话,那可能性真的是微乎其微。毕竟刘禅当时所处的局势有着诸多复杂因素,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即便换做是李世民这样能力出众的人,想要彻底扭转乾坤,改变局面,成功的概率也是相当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