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敦讨伐司马家,堂弟王导为何要率兵抵抗?

为竟然史说 2025-02-22 16:27:13

公元322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司马睿在战争中遭遇了失败,而王敦则趁机率领军队攻取了石头城。在取得这一成果之后,王敦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竟然把身为皇帝的司马睿就那么晾在了一旁,根本没去理会,随后自己径直跑去了王导的府上。到了王导府上之后,王敦的情绪显得格外激动,对着自己的堂弟王导就开始大骂起来。只听他说道:“你,当初就是不听我的话,你看看,就因为这个,这次咱们整个家族差一点儿就全都性命不保啦,这多危险呐!”

公元317年的时候,匈奴势力强大,一举攻克了长安这座重要的城池。在这场战乱当中,晋愍帝不幸被匈奴俘虏了。然而,匈奴并没有放过晋愍帝,在将其俘虏之后不久,就残忍地把他杀害了。就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局势变幻的时刻,在江南地区,以王导等人为代表的门阀势力,做出了拥戴司马睿称帝的举动。可这时候,有一个人却对此不太乐意,这个人就是王敦。王敦打心底里看不起司马睿,对王导等人拥戴司马睿称帝这件事,心里头是很有意见的。

话说在当时那个局势下,王敦心里头有着别样的盘算,他企图另立他人来取代原本的安排,从而达到自己某些方面的目的呢。不过好在,有王导站了出来,王导这个人那可是很讲事理的,他依据着各种正当的道理,和王敦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辩。也正是因为王导如此坚决且有理有据地据理力争,这才使得司马睿最终能够顺利地当上皇帝,不然的话,这局势可就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啦。

在第一次王敦之乱发生的时候,王导当时人就在金陵呢。那段时间啊,他每天都会带着几十名同族人,前往司马睿那儿去“请罪”哦。为啥要这么做呢?原来,当时的情况挺复杂的,王敦之乱闹得沸沸扬扬,王导作为王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心里也很忐忑,就想着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司马睿表明态度呢。而在司马睿这边呢,他身边有刘隗、刁协等亲信。这些亲信呢,就向司马睿提出了一个很狠的建议,那就是干脆把王氏一族都给屠戮了,觉得这样做就能坚定司马睿平定王敦叛乱的决心啦。毕竟在他们看来,王氏家族和王敦之乱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才会想出这么个决绝的办法呢。

司马睿在当时的局势下头脑十分清醒。彼时王敦发动了叛乱,而且正气势汹汹地猛攻石头城呢,在这种情况下,晋军明显处于不利的境地。司马睿心里很清楚,要是把王导给杀了,那自己可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面对刘隗、刁协提出的要杀王导的建议,司马睿果断地拒绝了。

王敦发起了两次叛乱之事,而他的堂弟王导当时一直在金陵。在那样的局势下,王导被授予了大都督这一重要职位,并且还兼任扬州刺史的职务呢。随后,王导便率领着军队,去抵抗发动叛乱的王敦了。

这里要特别说一说第二次王敦之乱的情况,在这期间呢,王导的态度那是非常明确的,他是极力反对王敦这么做的。当时王敦还正在赶往某个地方的路上呢,而王导这边呢,就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啦。他带着自己家族的人在金陵这个地方,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很有深意的举动,那就是给堂兄王敦发丧哦。他这么做,其实就是在明确地表达自己支持晋明帝司马绍的立场呢,而且态度十分坚决,就是要全力去平定王敦所发起的这场叛乱。

话说回来,同样都是琅琊王氏的人,而且还是堂兄弟呢,那为啥王导要带着兵去抵抗王敦?要是支持王敦,让王家取代司马家,然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江山,难道不好吗?

实际上呢,王敦和王导这两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琅琊王氏家族的利益哦。只不过呢,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啦。在王导的观念当中,他觉得家族所拥有的利益,还有门阀层面的利益,相较于朝廷的利益而言,那可是要更为重要一些的呢。

王导有着大都督这样的头衔,同时还担任着扬州刺史一职呢。在当时的局势下,他可是成为了一股能够与王敦相抗衡的极为重要的力量。虽说他们兄弟二人并没有直接展开那种面对面的战斗,可他们之间的种种情况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巨大的呢。

王敦为什么会发动叛乱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护他们家族的利益呢。司马睿这个人有点过河拆桥的意思,王敦看不惯啦,就想着通过叛乱的方式来教训一下司马睿,好让他能够重新回到“皇帝与门阀共治天下”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让一切回到原本该有的轨道上去。

司马睿呢,在晋室当中属于那种“疏宗”的身份哦,就是关系比较远啦。他这情况,要说起兵力来,那是一点儿也没有;要论起威望呢,同样也是啥都没有哦。那他最后为啥还能当上皇帝呢?其实,这里面主要是因为门阀士族出于自身的考量啦。他们为了能够平衡各方势力,并且保持住自身的利益,就特意挑选出了司马睿这么一个人来当作“招牌”,就是这么个情况呢。

在当时那个时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门阀士族。在这其中呢,以王敦和王导作为代表的南迁北方士族,可是占据着极为核心的地位哦。你看那王导,他主要负责主持各类政务方面的事情呢。在各个门阀士族之间,那可是费尽心思地去周旋协调,就为了能让各方关系得以维持平衡,让各项事务能够顺利开展下去。而王敦呢,他则是在外统领着军队带兵打仗。就这样,王导在朝中主持大局,王敦在外面掌握着军事力量,兄弟二人一内一外,相互配合、彼此呼应着呢。

司马睿登上皇位之后,就不甘心仅仅当个有名无实的招牌皇帝啦,于是着手采取一系列强化君权的措施呢。比如说吧,他把自己的亲信刘隗、刁协、戴渊等人安排到那些至关重要的岗位上去,试图以此来掌控局势。而且呢,他还推行了释放奴仆的举措,这么一来,朝廷可以增加赋税收入了,同时呢,又借此扩充了朝廷的兵马规模。可这些做法,无疑是触动了那些门阀士族的利益,就好像动了他们极为看重的奶酪一样,让他们心里很是不满呢。

王敦心中不服气,而且那些门阀士族呢,也满是怨气,都气到了极点,就因为这样的情况,最后引发了叛乱。在王敦第一次发动叛乱的时候,那些门阀士族居然都选择站在一旁当起了吃瓜群众,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司马睿被狠狠地暴打,完全是袖手旁观的态势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司马睿所处的门阀士族群体对他颇为冷落。而且呢,这些门阀士族可不觉得王敦的所作所为是叛乱之举哦。相反呢,他们心里还盼着王敦能够成功地完成“清君侧”这件事呢,想着要是王敦真能成功,那就可以把东晋带回到他们所期望、所认为的那种理想状态里头去啦。

话说那王敦在行事过程中进展颇为顺利,势头很猛,这可让司马睿有些难以招架了。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王导的表现却很值得一说。他并没有因为局势对己方有利,就抛弃皇上不管不顾哦。相反呢,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那就是带着自己家族的人去向皇上请罪。而且,这一请罪可不是做做样子就了事的,他们可是连续去了十几天之久呢,每一天都恭恭敬敬地跪在门外,其态度之诚恳,从这长时间的请罪举动中就可见一斑啦。

那有人或许会问了,王导是不是担心会被司马睿给诛灭九族?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儿哦。司马睿他可没那个胆量去这么干呢。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要是他真把金陵城里的王氏族人给杀了,那后果可就严重啦,估计司马家族都得覆灭咯。因为王敦肯定不会放过他,到时候肯定得找他算账,所以司马睿是不敢轻易对王氏族人下手的。

司马睿不仅没有杀掉王导,反而还主动把王导召来相见,并且对他说道:“日后在辅佐太子这件事情上,那可还得仰仗你。”说完这话之后,司马睿就授予王导大都督的头衔,让其带领军队前去作战了。

王导心里很清楚,司马睿其实是不敢对他痛下杀手的。不过呢,就算如此,他也必须得去向司马睿请罪,为啥呢?因为得把其他门阀那些人的嘴给堵住才行。你看王敦搞了个“清君侧”的事儿,这事儿一出来,难免就会有人在那儿说三道四的,甚至会借着这个机会来攻击王家呢。而王导呢,他这一请罪,就使得那些想要借此攻击王家的人找不到什么可说的话了,一下子就让他们无话可说啦。

另外呢,王导还特意给王敦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哦。他说:“咱们王氏宗族的人可都在金陵这地方呢。你做事可得有点分寸,千万别太出格、太过分啦。你想啊,如果司马睿被逼得没办法,干脆来个鱼死网破的话,又或者要是有其他人趁着这个机会站出来找事儿、发难,那到时候咱们王氏一族也得跟着遭殃,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要知道,王导心里可是十分清醒的。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那些门阀势力呢,是支持王敦去和司马睿对抗的,不过呢,他们可并不希望王敦就此取代司马睿的位置,也不希望王敦去册立一个新的皇帝,进而对现有的局面来一番重新洗牌。因为这些门阀心里也明白,要是王敦做事太过分了,越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他们这些门阀势力必然是会进行反击的。

王导选择带兵出征,他的这一行动其实是在向众人传递一个明确的态度:“要知道,我们王家此番所为,那可是秉持着清君侧的目的,绝对没有要取代司马家的意思哦,而这样的情形,也恰恰是你们大家心里所希望看到的呢。”

王导采取了这样的举动,其意义就在于成功避免了门阀士族一同集中起来反对琅琊王氏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还很好地确保了他自身地位能够一直保持稳定。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所预料的这般,在王敦第一次发起叛乱之后,司马睿做出了妥协的选择,而在这一系列变故当中,王家的地位依旧稳如泰山,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依然牢固地保持着自身的权势与地位。

王敦先是对司马睿进行了一番教训,随后着手重新调整人事方面的安排。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便回到了武昌。这时候的王敦,甚至都懒得去见司马睿一面。而司马睿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心中既感到羞愧,又满是愤怒,可却毫无办法,只能干着急。就这样,到了当年年底的时候,司马睿便因病去世了。

司马睿因病离世之后,司马绍继承了皇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晋明帝。这时候呢,王敦心里很是瞧不起晋明帝司马绍,于是便第二次挑起了叛乱之事。而另一边,王导的做法却截然不同,他在金陵这个地方为去世的司马睿举办丧事,并且亲自带领着军队投入到征战当中,去应对王敦发动的这场叛乱。

此次,王导所图的重点在于保障琅琊王氏的权益,相较而言,维护朝廷的权威反倒成了其次之事。

王敦发起的这次叛乱啊,跟前一次相比那可大不一样了。这一回呢,门阀势力都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反对态度。而且晋明帝也没闲着,他积极行动起来,拉拢了郗鉴、苏峻、祖约这些流民帅参与到平叛的战事当中呢。不仅如此哦,陶侃、温峤这两位也是坚定地站在了朝廷这边,给予朝廷有力的支持。

大家知道吗,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第一次出现叛乱的时候,王敦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呢。那个时候,那些门阀世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他们都盼着王敦能去好好教训一下司马睿,把刘隗、刁协这两个人给收拾了,也好为他们出一出心中的恶气。可是呢,到了后来这一次,情况就不一样啦。王敦这一回竟然想要取代司马家,自己上位,这可绝对不行,这和之前“清君侧”的性质完全不同了呢。

在古代历史进程中,存在一种被称作正常“禅让”的政权更替方式。要通过这种方式取代前朝,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哦。通常来讲,要么得有十分显著的战功,凭借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以及赫赫战功来奠定自己的威望和地位,进而具备取代前朝的资本;要么就得有相当突出的政绩,通过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安定民生等诸多方面做出非凡成就,赢得民众的认可与支持,以此来推动政权的交接。而且,达成这些条件有时候并非一人之功,有可能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呢。就拿历史上的例子来说吧,曹操就是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诸多战役中建立起了赫赫战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家族后续有可能实现的政权更替奠定了坚实基础,算是凭借战功这一方面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啦。而司马家呢,则是经过了几代人的经营与努力,在政绩等方面不断积累优势,最终实现了取代前朝的目标,成为通过几代人努力达成这一结果的一个代表。

那么王敦到底行不行呢?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琅琊王氏在江南站稳脚跟也就才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罢了。而且王敦所立下的战功其实也比较有限呢。要是不因为王氏家族门第特别高贵的话,哪里能轮得到他出来说话,根本就没他什么事儿呢。

要知道,王导那可是个聪明人。王敦想要当皇帝这件事呢,真的就如同痴人说梦一般,根本就不切实际,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在那个时候,王氏家族虽然手里面掌握着很重要的兵力,可即便如此,也未必就能和所有的门阀势力去相对抗。毕竟那些门阀势力联合起来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单靠王氏家族手握的重兵,也不敢说就一定能在和全体门阀的对抗中占据上风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称帝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条件都还没成熟呢。可要是不顾实际情况,非要强行去举行登基大典,妄图登上皇位的话,那最终带来的结果可就糟糕透顶啦,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就因为这样,像王导、王彬、王舒这些人呢,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么做不妥,所以都不支持王敦这种强行称帝的做法,而且在王敦发动叛乱的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也都没有参与其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态度,没有卷入这场不该发生的叛乱事件里。

王导这么做其实有着诸多好处呢。大家要知道啊,王敦发动叛乱,这完完全全就是他个人的行为,和咱们琅琊王氏压根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当王敦起兵的时候,我王导可是直接就为他“发丧”了,而且还亲自带兵出征去平叛呢,从那时起就已经和他彻底划清界限,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啦。

接下来要说到的是,就算王敦在战争中遭遇失败了,可王氏家族里的王导、王舒以及王彬等人,依旧把控着极为重要的权力,手下还掌管着数量众多的重兵呢,他们的实力那是相当强悍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呢,晋明帝也好,其他的门阀势力也罢,要是想借着王敦战败这个契机,去对琅琊王氏进行打击,又或者是想要株连王氏家族的族人,那可就得好好斟酌斟酌、掂量掂量其中的利害关系了,毕竟王氏家族的这些人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所拥有的实力足以让旁人在采取行动之前有所顾虑。

在古代啊,一旦发生叛乱这样的事儿,皇帝通常采取的手段那就是诛杀叛乱者的九族呢,目的就是要杀一儆百,给那些心里也正蠢蠢欲动、想要效仿叛乱行为的人一个大大的震慑。就拿当时的情况来说吧,王导采取了一种做法,这种做法使得琅琊王氏家族的力量得以保存下来。面对这样的局面,晋明帝心里就算有想法,可也不敢对整个琅琊王氏家族怎么样,最后就只能是去处理王敦那一脉的相关人员罢了。

话说王敦发起了第二次叛乱,可没想到的是,叛乱还没进行到底呢,他自己就因病去世了。之后呢,就由他的兄长王含以及儿子王应继续带着兵折腾,不过这两人实在是没什么大能耐,成不了什么气候。再看看王敦这边,他麾下能算得上是大将的人那是少得可怜,除了有个沈充之外,几乎就没几个能挑大梁的了。所以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快就被郗鉴和温峤给轻松搞定啦。

晋明帝最终获得了胜利,成功守住了属于自己的江山社稷。而在这一过程中,琅琊王氏同样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王导依旧担任着丞相这一重要职位,在朝堂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像王彬、王舒、王胡之等王氏家族的人呢,他们则是在外统领着军队,肩负起镇守一方的重任,守护着国家的部分疆土,为局势的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琅琊王氏那可是有着极为雄厚的实力。就算王敦这个人不在了,可他们家族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呢。这是为啥呢?主要是因为,不管是晋明帝也好,还是其他的那些门阀势力也罢,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彻彻底底地把琅琊王氏给打垮。毕竟要真动手去对付这样一个大家族,各方面都得考虑周全,稍不留意就可能出问题,所以他们在这件事上,都是缺乏足够底气的。

王敦曾有过两次起兵的举动,在这期间呢,他的堂弟王导每次也都参与其中,并且是带兵出征作战哦。他们这样做,其实主要都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呢。后来呢,王导在相关事宜的处理上算是成功了,可堂兄王敦却在中途就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各路勤王的军队纷纷云集到了金陵这个地方,大家都表示支持晋明帝。不过呢,让人意外的是,即便经历了这么多的变故,王家整体所受到的影响却并不是很大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