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观整个俄乌战场,美国才明白万万不可与中国打仗,存在致命弱点

爱吃凉历史 2025-04-09 04:56:07

“后勤线就是活靶子?”库尔斯克给美军敲响警钟

俄乌冲突的进程中,一个源自美国军事观察员约翰·史密斯的严厉警告在美国国防圈内引发了深刻的震动与反思:“库尔斯克的教训证明,和中国这样的对手开战,我们的后勤链就是活靶子!”这位经历过海湾战争洗礼的老兵,其强烈的忧虑与2024年8月发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战事紧密相连。

当时乌克兰武装力量的精锐单位——第93机械化旅运用了由北约方面提供的“弹簧刀”系列巡飞弹以及依赖“星链”卫星系统的通信终端,在短短三天(72小时)的时间内,成功撕裂了俄军看似稳固的边境防线。

如果说乌克兰利用当前西方提供的技术装备,便能在短时间内对俄腹地实现如此有效的穿插和破坏,那么当面对一个被普遍认为拥有更为先进和独立自主技术的潜在对手——中国时,情况将会如何?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不仅拥有独立运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抗干扰和加密性能被认为优于民用GPS和早期“星链”),还列装了包括“翼龙”系列在内的多种型号、具备察打一体能力的大型长航时无人机。

乌克兰军队还广泛运用了如“海马斯”(HIMARS)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炮系统等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持续不断地对俄军的指挥所、弹药库、交通枢纽以及后勤补给线实施打击。这种精确、持续的“点穴式”攻击,极大地削弱了俄军前线部队的作战效能和持久力。

由于精确制导弹药的库存消耗巨大且补充困难,俄军飞行员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采用风险极高、精度有限的低空突防方式,投掷非制导的“铁炸弹”。目睹俄军的挣扎,美国海军开始严肃评估,一旦在设想的台海冲突场景中,其核心力量——航空母舰战斗群,遭遇中国人民解放军部署的“东风-21D”或更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进行多方向、多批次的饱和攻击时,其引以为傲的、被视为美国全球海上力量象征的航母编队,是否还能有效生存?与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的沉没相比,美国航母面临的威胁可能更为复杂和致命。

因此,如何确保后勤节点(如港口、机场、补给仓库)和高价值作战平台(如航母、大型两栖攻击舰、战略轰炸机)在未来高强度、高技术对抗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已经从一个战术层面的问题,上升为美国整体军事战略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严峻挑战。

战场“单向透明”?俄军的痛点与解放军的“侦打一体”

情报、监视与侦察(ISR)能力的优劣,在俄乌冲突中被证明是决定战场主动权乃至胜负天平的关键因素之一。2023年的严酷寒冬,俄军精锐的近卫坦克第4师投入重兵,试图夺取这座被乌军经营多年的坚固据点,尤其是在关键的焦化厂区域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尽管俄军在兵力火器上占据优势,但战斗进程异常艰难,伤亡惨重。一个重要原因被归结为俄军在复杂城市环境下,尤其是在面对乌军广泛使用的小型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校射时,自身的战场感知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甚至可以说是“盲区”。

俄军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单位,在废墟和建筑物之间穿行时,难以有效发现和规避乌军利用地形和隐蔽工事设置的伏击圈,以及那些来自空中、难以捉摸的无人机攻击或引导的炮火打击。屡遭伏击、进攻受挫,使得这场攻坚战变成了漫长而血腥的消耗。

这种由于战场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而导致的被动挨打局面,让戴维·伯杰等负责制定未来作战概念和部队建设的美军高级将领深感忧虑,甚至可以说是“冷汗直流”。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美军在未来可能的高强度冲突中,也面临类似的战场“单向透明”困境,即对手能够清晰地掌握美军的动向、部署和弱点,而美军却无法有效“看透”战场,那么即便是拥有技术装备上的优势,也可能重蹈俄军在阿夫迪夫卡的覆辙。

相比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暴露出的ISR体系性问题(例如无人机种类、性能、数量以及与其他作战单元的协同效率等方面),美方评估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ISR能力建设上可能已经走得更远,体系也更为完备。

虽然中国的“无侦-8”(WZ-8)高空高速侦察机具体性能参数和实战部署情况仍属高度机密,但根据公开展示和分析推测,这种被设计用于高空高速飞行的无人侦察平台,理论上能够凭借其速度和高度优势,在大范围内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战场情报,有效规避现有的大多数防空系统拦截,从而为作战指挥提供关键性的信息支撑。

更令美方战略规划者感到焦虑的,是解放军据称正在大力演练并可能已经初步形成的“侦察打击一体化”(简称“侦打一体”)作战能力。如果解放军能够成功地将这种“侦打一体”的作战模式成熟化、体系化,并大规模应用于实战,那么对于习惯于依靠信息优势和节点优势展开行动的美军而言,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兵力部署、机动自由乃至生存能力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坦克陷泥潭,装备代差焦虑浮现

武器装备的性能、可靠性以及技术水平的代差,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在俄乌冲突中得到了残酷的验证。美国前驻华大使、曾担任犹他州州长的乔恩·亨茨曼(洪博培),据称在一次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闭门会议上,通过一段精心剪辑的对比视频,向与会的美国政策制定者和战略分析家们传递了一种关于中美两国在某些关键装备领域可能存在差距的直观印象。

视频的一侧,是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俄军T-90系列主战坦克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泥泞的“黑土地”上艰难行进、甚至动弹不得的画面;而另一侧,则是中国官方媒体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型的99A主战坦克,在环境严苛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演习时,高速穿越冰封河道、驰骋于复杂地形的场景。

他以此为引子,结合俄军在战场上暴露出的其他装备问题(如精确弹药不足、部分电子设备性能落后、维护保障困难等),向美方决策层发出了警告:不能再以看待俄军装备体系的眼光来看待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用血淋淋的教训”所展示的困境,恰恰反衬出中国在军事现代化上持续投入所带来的潜在实力提升,这种提升可能在某些领域已经对美国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无人机“蜂群”与电磁压制

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荷兰海军上将罗布·鲍尔在布鲁塞尔总部评论乌克兰战况时,曾对无人机所发挥的作用表示高度关注。他指出,乌克兰方面据称仅投入了相对数量有限的无人机,却成功地牵制、袭扰甚至在部分区域消耗了大量的俄军地面部队。这种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对庞大而昂贵的传统军事力量造成显著影响的现象,正是非对称作战思想的体现。

鲍尔将军由此联想到了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那些被外界认为极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项目,他将其归因于“中国那些疯狂的工程师”。特别引起西方军事观察家和战略分析人士高度关注的,是中国近年来在各大防务展(如珠海航展)上公开展示的“蜂群”无人机作战系统概念。

这种概念的核心在于,是通过发射部署大量小型化、低成本、具备一定自主协同能力的无人机,形成一个庞大的空中集群。这些无人机“士兵”能够在统一指挥或预设规则下,通过机间通信与协作,共同完成侦察、监视、电子干扰、精确打击甚至自杀式攻击等多种任务。

其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数量饱和现有防空系统的探测和火力通道;具备高度的冗余度和抗毁性,损失部分单机不影响整体任务执行;能够从多个方向、多个维度对目标实施同步或异步攻击,极大增加对手的防御难度。这种基于群体智能和分布式作战的理念,被认为是未来智能化战争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参考资料认为,尽管俄罗斯在实战中也广泛使用了如“柳叶刀”等巡飞弹,并在电子战领域有一定建树,但在实现大规模、高度自主协同的无人机“蜂群”作战方面,似乎仍面临技术瓶颈和体系整合的挑战。如果中国能够率先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实现可靠、有效、成规模的无人机“蜂群”作战能力,无疑将对现有的以大型平台和集中防御为核心的军事体系构成颠覆性的冲击,迫使对手重新思考防御策略和作战模式。

除了动力飞行器领域的较量,另一个无形但同样关键的战场——电磁频谱领域——的对抗,也因俄乌冲突而备受瞩目,并引发了对中美潜在能力对比的担忧。中国人民解放军据称已经在南海等区域展示了能够对美国海军“宙斯盾”作战系统的核心——SPY-1系列相控阵雷达实施“全程压制”的能力。

失去制电磁权,往往意味着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陷入全面的被动。美国前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将军曾发出那句广为流传的警告“和中国打仗?除非我们想重演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悲剧。”在未来可能与中国发生的高科技冲突中,如果美军在电磁对抗中落败,其先进的海空平台可能面临与“莫斯科号”类似的、因失去有效防御或态势感知而被摧毁的风险。

参考资料:[1]丁伊,江天骄.美国军备人工智能化对中美战略稳定的冲击[J].国际展望,2025,17(2):88-109183,184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