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某门户网站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认为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国人?”
短短三天中,有近两万名年轻人参与了这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约有74%的人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国人”有且只有一个,他就是毛泽东。
一、
一位名叫帽子先生的网友在调查问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真正称得上伟大的只有寥寥数人。比如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秦始皇;比如结束数百年分裂,开科举打破世族之垄断的隋文帝;但真正要说起最伟大,只有毛泽东一人担得起。

面对苦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对西方世界以其工业化的巨大威力强行撕开中国国门的现状,中华民族几乎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毛泽东率领党和全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将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带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缔造了中流砥柱和坚强领导核心,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的发展路线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毛主席从没离开过我们!”32岁的北京市民马玉林表示,即便在今天,他仍然不直呼毛泽东其名,而只尊称“毛主席”。他收藏了各式各样的毛泽东书籍,“我要把这些书当作传家宝传下去。”
65岁的大学教师陈方则认为,“我是在读他的语录中成长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一直以来的精神财富。虽然自己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几十年来,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的困难,我的精神永远是充实而活力的,因毛泽东思想始终鼓舞着我。”
除了这几位网友外,还有无数年轻人也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对毛主席的崇敬:“他是个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放”;“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完《毛选》你也会被折服!”

从上面这些回答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沉淀、时间的雕琢,毛主席在当代青年群体心目中更加伟岸。
二、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伟大的斗争时代必然会生长出伟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同志就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从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宏伟史诗,是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是慷慨激昂的华彩乐章。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深重劫难,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纵身投入革命洪流,担当起扭转乾坤、重整河山的历史重任。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毛泽东同志以一个伟大革命领袖的雄才大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之林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
回顾毛泽东的一生,就会发现他身上有着许多独特的品格。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毛主席认为共产党人要“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围剿”,毛主席坚定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他把人民深情地比作“土地”,比作“眼睛”,把党和人民喻为“鱼水”关系。开国大典时,当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时,他情不自禁地脱帽振臂,高呼“人民万岁!”
无论革命之前还是革命之后,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毛主席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当成人民的一分子。生活上的他极为简朴,爱穿便装、粗布鞋,衣裤破了补了再穿,被子破了补了再用,茶喝完了吃掉剩下的茶叶渣子,最大的享受就是吃一碗他喜欢红烧肉。
工作上,他反对走形式、讲排场,更反感戒备森严、警卫重重,把自己和群众隔离。他心里无时无刻不装着工人和农民,装着普通百姓,这种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平民情怀,使他始终都能和广大的劳动者打成一片,赢得人民的由衷尊敬和爱戴。
三、
毛泽东一生都在实践群众路线,要求每位共产党人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把它当成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战争年代物资匮乏,他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

1940年,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抗战将士。在国民党统治区,他目睹那些达官贵人花天酒地,政府要员贪污腐化,心中非常失望。来到延安后,他看毛泽东和群众一样住在窑洞里,吃饭也只有青菜萝卜,让陈嘉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反复告诫党内同志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他看到当时外事活动中存在浪费现象,便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
毛泽东的一生,都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习惯。他的一件睡衣便穿了26年,领子全换过,衣袖、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工作人员要求给他换一件新的,但毛泽东却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1965年秋,甘肃省天水县的社员们给毛泽东寄去一箱苹果,让毛泽东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不久,他们收到中央办公厅的一封来信,另有44.82元钱。信中说:“中央早有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请你们以后不要再送,现汇去人民币44元8角2分,请查收。”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花牛寨人刻在了碑上,高高地竖立在花牛寨村口,教育子孙后代铭记此事。

毛泽东一生始终大公无私,决不搞特殊,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不允许子女打着他的名义办任何事。所有的这一切,也使他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政治威望和道德威望,这也是在他逝世之后,人民对他的情感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愈来愈浓、历久弥深的根本原因。
杨开智是杨开慧烈士的哥哥。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到北京工作。毛主席回信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毛泽东的姑母毛春秀,也曾写信请毛泽东为其儿子安排工作,毛泽东同样拒绝:“我不能办,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有时学校有活动,到家就天黑了。卫士长李银桥担心李讷独自走夜路不安全,就瞒着毛泽东派车去学校接她。毛泽东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李银桥:“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从那以后,李讷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和大家一样挤公交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没有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四、
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毛泽东一生都在为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而上下求索,建立了不朽功勋。

全国胜利前夕,毛主席就提出,要在革命胜利以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形成了分两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思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勾勒出远景蓝图。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仅仅用了不到三十年,便建立起了独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两弹一星”和核潜艇等国防尖端科技突破,使中国人民真正地站了起来,并且争取到了有利于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毛主席用他那博大深邃的战略思想、杰出的领导才能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反对霸权主义、捍卫民族尊严,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鲜明烙印,也始终将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毛主席逝世以后,老百姓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深切怀念。人们怀念他,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但更多的人是被他的思想和他身上的超凡魅力所吸引。今天,许多中国人仍将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眼毛主席的画像、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作为人生中必须完成的一个梦想。
一位参加过问卷调查的网友,含泪在网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把毛主席当成我的偶像,当我低谷失落时,想到青年时的毛主席如何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都会激发我的斗志,激励着我不断奋斗前行。”
参考资料:
《北京周报》:《“今人”眼中的毛泽东》
《湖南日报》:《毛泽东为啥“圈粉”Z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