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侵华日军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方向进入了河南鹿邑县城。
县城内的一座座高台,被日军视为了军事据点,于是他们直接架起了迫击炮,一股脑的朝最高的老君台发射了13枚炮弹。
然而让所有日军都惊讶的是,他们只听到了炮弹的出膛声,并没有爆炸声。
带着好奇心,一部分全副武装登上高台想要一探究竟,可过一会这些日本人就被吓得屁滚尿流,连哭带嚎的跑出了老君台。
当年老君台中到底发生了什么,13枚炮弹为什么没有爆炸?几十年后,一名参与了这场战争的日军炮手揭露了事情的经过。
——【·被“诅咒”的13枚炮弹·】——
1938年6月1日上午,随着日军的临近,河南鹿邑县城内的居民早已疏散,空荡的街道上只剩下几支守城部队。
在这座布局规整的小城中,大多是清一色的灰墙黛瓦平房,但在东南方向,两座建筑鹤立鸡群。
一座是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奎星楼,高耸的楼身镶嵌在城墙转角处;另一座则是那个高达8.84米、被誉为“老子升仙台”的老君台,33层青石台阶和壮观的殿宇轮廓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此时,在城东三里外的营子寨村,日军第4骑兵旅团已经停驻,炮兵梅川太郎架设好迫击炮,透过瞄准镜仔细观察着这两个突出的目标,打算拔掉制高点。
指挥官的命令随即下达,他毫不犹豫地瞄准了距离最近的奎星楼,炮弹出膛的轰鸣声中,几个世纪的古建在顷刻间化为齑粉。
碎石砖瓦纷飞,烟尘冲天而起,日军阵地上爆发出一阵欢呼,精准的一击过后,梅川太郎沾沾自喜,又瞄准了老君台。
很快,随着一声巨响,第一发炮弹呼啸着划过天际,精准地击中了目标,但预期中的爆炸声却迟迟未至。
梅川太郎眼珠子都瞪圆了,他仔细检查炮筒,确认无误后又连续发射数发,可每一发都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动静。
通过望远镜,他们清晰地看到炮弹击中目标的情景:有的撞击在大殿的檐角,有的钻入墙体,甚至有几发直接穿透了山墙,但诡异的是,没有一发引起爆炸。
后来随着发射的炮弹数量增加,日军士兵们的表情从困惑逐渐变成了恐惧,这种情况简直闻所未闻,同样的炮弹为什么会在同一个目标上集体失效?
在梅川太郎发射第12发炮弹仍然毫无成效后,暴怒的指挥官再也按捺不住,他一脚将梅川太郎踢翻在地,咒骂着夺过炮筒。
在全体部队的注视下,指挥官亲自操作,发射了第13发炮弹,可结果依然相同——完全的沉寂。
整个日军队伍陷入了诡异的寂静,没有人敢说话,甚至连呼吸声都变得格外轻微,经过反复观察确认老君台确实毫无还击迹象后,日军判断这处“军事据点”可能已被放弃。
但他们仍不敢贸然行动,而是派出几个小队,小心翼翼地向城内推进,等这些士兵最终爬上那33层青石台阶,推开大殿门扉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一尊庄严的老君像端坐在神龛中,四周香烟缭绕,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居然在向道教始祖开炮!
造孽,造孽啊!日本人也信教,而且部队中信仰道教的日本士兵们还不少,他们立即跪倒在地,虔诚地叩首不止。
老君仿佛显灵了一般,没有爆炸的炮弹散落各处,两发直接穿透了大殿的山墙,留下两个整齐的圆孔;一发卡在西侧的红木梁架上,悬在半空;还有一发正正落在神龛前的供桌上;其余的则深深嵌入墙体或挂在古柏树的枝杈间。
最让人心惊的是,在老君台后殿,堆放着大量守城部队的弹药,如果这些炮弹中有任何一发爆炸,引发这些弹药,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日军立即在老君台部署了一个班的兵力专门守护,甚至破例允许当地百姓继续前来上香祭拜,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日军占领区极为罕见。
而那些静静“沉睡”的炮弹,就这样在老君台上躺了整整两年……
——【·再度踏上中国的日本炮手·】——
1940年春天,随着战事的暂时平息,当初外出逃难的人们陆陆续续返回故地,连同那些老君台的道士们也纷纷返回,打扫时却发现这些哑弹仍然留在建筑各处。
他们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当地德高望重的慈善会会长赵万成,赵万成深知这些炮弹潜藏的危险性,于是找来在私塾教书的弟弟赵万本,和几位年长稳重的学生一起商议处理方案。
他们先用绳子在老君台东侧搭建起简易的滑轮装置,再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将一枚枚炮弹轻轻取下。
而卡在梁架上的那一枚过于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众人谨慎配合,总算是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就这样,所有炮弹都被安全地运到了地面。
赵万本带人在老君台东侧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哑弹掩埋起来,当时在场的鹿邑居民罗永年始终记得很清楚,他们明明只找到了12枚,至于第13枚炮弹,却因始终找不到,其下落成了一个谜。
1983年,鹿邑有一位日本老人专程造访,当地政府接到通知,说这位老人想参观老子故里。
等来到老君台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跪倒在地,令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却见老人不住忏悔。
原来,他就是当年发射那13发炮弹的炮手梅川太郎。
时隔45年重回故地,年迈的梅川太郎向在场的中国人讲述了那段难以释怀的往事,他说,作为一名炮兵,他很清楚那些炮弹的性能。
它们在轰炸其他建筑时都显示出巨大威力,唯独在老君台前集体失灵,无论这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天意,都让他深深认识到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这次悔罪之旅后,梅川太郎又多次回访鹿邑,一直持续了14年,直到他年迈体衰,再也不方便远行。
于是在最后一次造访时,他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一根从日本空运来的白色方柱,这是梅川太郎带来的“谢罪碑”。
只见“谢罪碑”的四个面分别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文和英文刻着同样的祈愿: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在将方碑庄重地立在老君台前后,老人再次长跪不起,为那场战争中的种种暴行作最后的忏悔。
据说他回国后不久就离世了,仿佛了却了多年的心愿,当地人民得知后也纷纷动容,侵略之罪不可谅,但赎罪之心亦可知,“谢罪碑”被改名“和平碑”,以另一种形式纪念这场惨烈的战争。
后来在2002年,老君台遭遇连日暴雨,导致西南角的台基被雨水浸泡,突然发生坍塌。
在清理废墟的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物体,经专家鉴定,这正是当年失踪的第13枚炮弹,它深深地埋在台基的泥土里,沉睡了整整64年。
这枚哑弹被移交给当地武装部处理,尽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炮弹引爆时的破坏力丝毫未减。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当年那13发炮弹的哑火,究竟有多么不可思议,但凡其中的一枚成功引爆,大概都见不到今天的老君台了。
参考资料:
日军炮击老君台炮弹无一爆炸 惊慌跪地磕头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