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童惨案开庭,破碎的监护权敲响社会警钟

飘忽若仙 2025-03-25 13:19:19

今天(3月25日)上午,一起刺痛全网的虐童致死案在山东威海开庭。5岁男孩涵涵的遗体伤痕照片曾让无数人彻夜难眠——这个被亲生母亲及其男友殴打致死的孩子,生前竟在母亲工作的幼儿园里喊过一声“救命”吗?

一、血泪庭审现场:父亲的质问与破碎的亲情

清晨7点,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外飘着细雨,男孩父亲郑仁杰攥着儿子生前最爱的奥特曼玩具走进法庭。这位一夜未眠的父亲对记者说:“我想问她(前妻陈某),不想要孩子为什么不还给我?”

根据检方起诉书,2024年3月22日,陈某与男友石某某在微信中密谋“狠狠打一顿”来“管教”孩子。四天里,这个体重不足20公斤的幼童遭受了至少30次胸腹部重击,最终因肝脏破裂失血而亡。更讽刺的是,施暴者陈某曾是幼儿园老师,而孩子生前伤痕包括被揪烂的面部皮肤,令人发指。

二、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拷问

罪与罚的边界

检方以“故意杀人罪”指控石某某,“故意伤害罪+开设赌场罪”追责陈某。但受害家属坚持认为,这场持续4天的虐待本质是“共同谋杀”。法律界人士指出,定罪差异可能源于微信聊天记录中石某某主导施暴的证据。

三、比审判更沉重的社会反思

幼教从业者背德之殇

陈某的幼儿园教师身份引发行业震动。家长群连夜排查虐童迹象,某地教育局已启动“师德追溯机制”。这不禁让人想起2023年杭州保姆纵火案——职业身份从来不是人性的保障。

沉默的童年需要“强制报警人”

医生发现孩子满身伤痕立即报警的细节值得深思。目前我国正在试点“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但本案中幼儿园同事是否察觉异常?制度落地仍需完善。

结语:用法律缝合撕裂的童年

当涵涵的父亲在法庭上展示孩子生前视频时,背景音里传来稚嫩的“爸爸抱”——这声最后的呼唤,应该成为推动监护权审查、建立施暴者黑名单制度的呐喊。每一起虐童案都在提醒我们:保护孩子,不能只靠亲情的天性,更需要制度织就的安全网。

(本文部分细节源自威海中级人民法院庭审记录及家属采访,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受害者使用化名)

笔者评论:

这起案件最刺痛人心的,不仅是暴力本身,更是施暴者利用“管教权”制造的认知扭曲。当父母之爱异化为暴力通行证,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严惩凶手,更要建立“以儿童生命权为核心”的监护评估体系。毕竟,能击穿肝脏的拳头,从来都不是教育。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