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在当代消费社会依然掷地有声。然而,当一杯售价不过20元的奶茶里赫然“藏”着完整塑料袋,这句箴言却成了黑色幽默的注脚。2025年3月,正值春茶上市季,新式茶饮品牌“茉莉奶白”却因一场食品安全风波登上热搜——上海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展示从奶茶中抽出一只印有品牌标签的透明塑料袋,封口处甚至残留着奶盖的痕迹。这家以“东方茉莉香茶饮”自居的品牌,创立五年便开出千家门店,更在去年斩获阿里近亿元融资,堪称茶饮界的“黑马”。然而当扩张速度撞上品控底线,这场“舌尖上的事故”究竟是偶然失误,还是野蛮生长下的必然代价?
事件始于3月22日傍晚。上海消费者王女士(化名)像往常一样点开外卖软件,下单了一杯茉莉奶白的招牌产品。谁曾想,这杯本该带来春日惬意的奶茶,却成了惊悚体验的开始。吸管插入杯口的瞬间,她明显感觉到阻力,“像是戳到了塑料膜”。好奇心驱使下,她撕开封口——眼前的景象让人头皮发麻:一根拇指粗细的透明塑料袋盘踞杯中,袋身赫然印着“茉莉奶白”的Logo,边缘还粘着未融化的奶霜。
这段15秒的取证视频迅速点燃网络。镜头里,塑料袋被缓缓抽出时与杯壁摩擦的“沙沙”声,配上博主颤抖的画外音“这要是喝进肚子怎么办”,瞬间引发共情风暴。评论区涌入近万条留言,有人调侃“买奶茶送保鲜膜”,更多人则担忧:“这袋子是不是装过原料?”“制作流程到底多离谱?”
品牌方的反应堪称“闪电战”。当晚,涉事门店店长带着千元赔偿金登门致歉,态度诚恳得让人挑不出错处。但王女士的追问却像一记重拳:“你们监控只有两个死角,怎么就拍不到这么大个袋子掉进去?” 24小时后,茉莉奶白总部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操作流程疏忽”,宣布涉事门店无限期停业整改,并承诺强化全部门店监管。
看似圆满的危机公关背后,藏着更值得玩味的细节。有眼尖网友发现,涉事门店正是茉莉奶白2023年开放加盟后的“外区首店”。而在窄门餐眼的数据里,这个人均消费17元的品牌,已有27.9%的门店扎堆商场,员工培训周期被压缩到3天。更讽刺的是,创始人张伯丞半年前接受专访时刚夸下海口:“我们的品控体系比直营店更严苛”。
这场闹剧的结局透着荒诞的温情。拿到赔偿的消费者在最新动态里写道:“钱不能买安心,但希望我的遭遇能让行业长点记性。”而茉莉奶白的道歉声明评论区,热评第一是网友的灵魂质问:“你们闭店整改的‘流程’,该不会又是另一个塑料袋吧?”
当奶茶杯变成“开盲盒”,消费者喝下的不仅是糖分与咖啡因,更是对商业伦理的信任砝码。茉莉奶白的塑料袋事件,恰似一面照妖镜——照见了资本追捧下狂奔的茶饮赛道,如何在规模扩张中模糊了品控的底线;照见了加盟模式下,标准化流程在利益驱动下的形同虚设;更照见了普通人在维权时的微妙困境:千元赔偿能堵住个人之口,却补不上行业监管的漏洞。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经营品牌何尝不是如此?小火慢炖方能熬出真滋味,烈火烹油只会焦糊满锅。当茶饮行业集体陷入“万店竞速”的疯狂,或许该听听杯底塑料袋的刺耳摩擦声——那是消费者用舌尖投票的警报,更是对“速度与质量”终极命题的诘问。下次当你咬住吸管的瞬间,不妨多问一句:这杯奶茶里,究竟还藏着多少未被撕开的“隐秘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