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23日,甘肃省定西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的推销员洪成喜来到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推销货物,下午他遇到了汲水公社的朱永林,一番交谈后,朱永林把洪成喜领到他家,据说,是帮助推销什么货物。
然后,也不知道洪成喜在朱永林待了多久,之后就传来了洪成喜失踪的消息。

1981年3月12日,汲水公社的一家农民丢失了一条狗,以为掉进地边的灌溉井里淹死了,前去打捞。没捞到狗,却捞出了一个装钱用的皮夹子。在场的朱永林一口咬定皮夹子是他的,还说因为粘上了毒鼠药,要放在井水里泡一泡。这话叫人一听就感到稀奇。
自从洪成喜“失踪”之后,村里的人们心上一直悬着这件事,大伙对这个皮夹的来历发生了怀疑。
当地派出所很快就接到了发现皮夹子的报告,3月4日,派出所传朱永林去问话,问他有什么理由证明这个皮夹子是他的。
不料,白天刚询问过他,夜晚他就潜逃了。
派出所的公安找到朱永林的母亲,据她说,朱出走的那天晚上,曾跪下对她说,要是他不走,公安局就要找他的麻烦。朱永林还嘱咐母亲把丢在井里的一堆衣服捞出来烧掉。但朱母捞出衣服后没有烧完,又丢进村南的另一口井里。
派出所派人捞起了烧剩的衣服,发现了口袋里有一串钥匙。这钥匙正是洪成喜的。这更叫人怀疑朱永林潜逃的动机了。
两年后,1983年5月13日,汲水公社有个社员在村外挖坑埋桩拴性口,竟挖出了一具用塑料袋套着的尸体。

经法医鉴定,这正是洪成喜的尸体。
至此,一桩桩事实已证明,洪成喜的失踪是被人谋杀,而朱永林正是杀人凶手。
根据公安部门调查的情况分析,朱永林是一思想品质很坏的人,而且有的迹象表明,他很关心边境地区的情况,存在叛逃的可能。于是,郸城县公安局派出以两位副局长为首的五人小组,捕捉朱犯。因为了解到朱犯有个大伯在贵州物资局工作,而且朱犯和洪成喜曾常驻贵州,推销尼龙袋。五人小组决定先去贵州追查。
到了贵州后,了解到朱犯曾到过这里,但不久又走了。
接着,他们又根据郸城县在新疆安家落户的刘大用回家探亲时提供的线索,派赵文品等两名公安战士前往新疆查找。因为刘大用在新疆特克斯县见过朱永林,朱还在他家住过,后来又到别处去了。但是他们却扑了个空。
杀人犯朱永林逃到哪里去了?公安部门向全国发出了通缉令。
1983年8月,中央下达了关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文件,地区公安处、县公安局下决心要把杀人犯朱永林捉拿归案。谢树平和赵文品接受了这项任务。此时,朱永林已潜逃将近三年。

到哪里去查?真如面对茫茫大海要寻一根失落的针。
小谢和小赵说,“就是掉进大海的一根针,我们也得捞出来”。正在他们研究如何着手查找的时候,忽听到一位复员军人说:他在新疆服役时,经常到新疆农七师的一二八、一二七团买白菜,听兵团的河南老乡说,朱永林曾到过那里。
这个线索和过去刘大用提供的线索吻合。县公安局决定派谢树平和赵文品再进新疆查找。
在河南时得知,朱永林有几个同学还在新疆某部队服役,谢树平等到新疆后,决定先找部队了解情况。到达部队驻地时,不巧得很,部队拉到小李庄施工去了。谢树平和赵文品只好马不停蹄地赶往小李庄。
从驻地到小李庄有五十多公里远,属沙漠地域。沿路人烟稀少,脚下踩着的是尘土和细沙,足有三四寸厚,走一步陷一步,费劲极了。时值八月,气温高达三、四十度,尘沙飞扬,热气逼人,犹如到了火焰山一样。为了赶路,谢树平和小赵顾不上吃饭,带了干粮和水壶,边走边吃。他们到目的地时,天已黑透。

在部队首长的协助下,他们连夜找了二十多个河南老乡座谈,但都说没见过朱永林。
告别了部队,谢树平和小赵又先后来到复员军人提供的建设兵团一二七和一二八团。他们翻阅了两个团的户籍册,从数万个人名中找到了十四个河南郸城人。尽管这些老乡居住得很分散,每个相距几十华里,他俩也不怕艰苦,逐一访问,并把朱犯的照片拿出来让他们辨认。
有人说,这照片上的人见到过,但不知哪去了;
有人说,有个木工像他,木工和姓郭的老乡相识。可是,当问到姓郭的老乡时,他说,他跟木工打了一架,闹翻了,木工可能去了一二二团了。在一二二团调查的结果是:木工不是朱犯,而是一个河南遂平人。
这唯一的线索就这样断了。
线索已断,如何是好?谢树平两人立即通过长途电话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局领导指示他们继续努力查找,一个月时间不够,用两个月,需要衣服给送,需要人再派。
这时候,小谢又想起一九八二年由新疆特克斯县回河南探亲的刘大用来了,老刘不是说他曾见到过朱永林吗?何不去找他?
于是,他俩来到了特克斯县。老刘在这里落户以后,现在已是六公社五大队一小队队长。从特克斯县城到刘的住处共五十公里,全是山路。他们推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才来到刘家。

想不到刘大用顾虑重重,连过去说见过朱永林的事,现在都不敢再说了。这时,刘的妻子正在做饭,小谢他们一边帮她烧火一边和她聊天。她见小谢两人为了抓逃犯不远万里而来,深受感动,最后说:“听老乡李保荣说过,他在昭苏见过朱永林……”
李保荣是河南省郸城县秋渠公社人,他来新疆多年,在奶牛厂里干活。小谢和小赵在位于山坡上的奶牛厂里访问了他,他说:“我在昭苏城见过朱永林,还和他一块喝过酒……”
谢树平俩来到边境的昭苏县城。在天山旅社里,他们拿出照片,让旅社职工辨认。职工们仔细端详一番,都说,这人在一九八一年曾两次来旅社住过,声称是来推销麻袋的。县委招待所的服务员也说朱犯曾到过那里,但不知去向。
他们又拿出朱犯的照片,让天山派出所的同志辨认。民警周其中一看就说:“这个人我见过,就在天山脚下的夏塔牧场农三队做建筑临时工,和职工赵树仁住在一起。”
“你知道他的姓名吗?”他们问。
“好像姓宋。”小周说。
“他多大年纪?老家是哪里的?”
“他有二十来岁,老家是河南的。”
据事先掌握的材料,朱犯在贵州做生意时曾化名宋海存。这个姓宋的可能就是朱犯。
谢树平二人会同边防大队长、排长,天山派出所指导员以及提供线索的民警周其中,于1983年9月1日,一同来到夏塔牧场。

牧场武装部长徐明芳通过建筑队会计,知道朱永林已从建筑工地回到赵树仁的住处,便领着谢树平等人前往。恰巧赵树仁不在家,只见另一个人正在室内休息。大家都怀疑这个人就是朱犯。
老徐是认识赵树仁的,就问这个人:“赵树仁哪去了?”
“他出去了,不知道他到哪里去。”朱犯较自然地回答。
“你是谁?是哪里来的?”
“我叫宋海存,是河南郸城来的。”朱犯有点紧张了。
顷刻,边防队的排长立刻掏出枪来:“不许动!举起手来!”
朱犯一听,顿时浑身哆嗦,脸色发白,软瘫在地上。

据朱犯交代:洪成喜来他家的当天晚上,他因索要报酬与洪成喜发生了争执。后又见财起意,索性用榔头把洪打死了,从洪的身上搜出一百多元钱。事情败露时,他先跑到贵州,把洪成喜放在那里要推销的尼龙袋托运到河南省淮阳县出售,得款四百余元。他拿着钱先后窜到贵州、广东等地,最后来到新疆。
他在乌鲁木齐市火车站吃饭时,正在不知何处可以安身之际,不期遇上一个素不相识的河南老乡,两人一见如故。他对老乡说,他准备去边境推销麻袋,求老乡帮帮忙。而这个老乡是从新源县来乌鲁木齐接母亲的,他出于帮老乡排解困难的好意,答应了他的要求。朱犯到了新源县,在这位老乡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了特克斯县,住进红旗旅馆。
这时,刘大用去特克斯县城办事,恰巧和朱犯住在这个旅馆的同一个房间。两人一叙,原来朱犯的外婆在河南同刘大用同村,两人小时候还曾见过面。刘大用把朱领到自己的家里住了几天,又去特克斯县城找到熟人,把朱犯介绍到昭苏县,从此朱犯在昭苏隐藏下来,直到就擒。

谢树平和赵文品这次赴新疆捉拿逃犯,历时三十二天,行程两万余里,共查访了十四个单位的二百多人次。在当地边防人员、公安干警和人民群众的大力帮助下,他们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当记者访问这两位万里追捕逃犯的人民警察时,他们谦逊地说:“这是我们公安战士应做的工作。”
1983年12月,罪犯朱永林被押赴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