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过了腊八节,春节的浓郁氛围,就像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苗,从一盘盘香气四溢的炒花生里悄然萌发,而后悠悠地弥漫在半岛的每一寸空气里,钻进每个人的心坎。这些毫不起眼的花生,承载着岁月的厚重痕迹、生活的脉脉温情,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许,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春节里无可替代的主角,将农民们的辛勤劳作、节日的欢乐祥和,以及对来年的美好祈愿紧紧串联在一起。
当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抚摸着大地,将沉睡的万物唤醒,人们便扛起锄头、带上种子,满怀憧憬地踏入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他们翻耕土地、播撒肥料、种下种子,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土地深深的热爱与对丰收的热切渴望。花生种子被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宛如埋下了一个个承载着梦想的精灵。自播种之后,便是一段漫长的等待与悉心守护的时光。浇水、除草、除虫,农民们日复一日地穿梭在田间地头,时刻关注着花生的生长状况。烈日高悬,酷热难耐,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顺着脸颊、脊背不停地流淌,滴落在土地上,滋养着那些幼小的生命。每当狂风暴雨来袭,他们总是满心忧虑,生怕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会毁掉他们的心血。
经过数月的精心照料,花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弯着腰,双手紧紧握住花生的茎秆,用力一拔,一串串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带着泥土的芬芳。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尽管腰酸背痛,却依旧干劲十足。收获的花生被晾晒在院子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炒花生的香气开始在大街小巷弥漫开来。家家户户都忙着将晒干的花生精心挑选,剔除那些干瘪、坏掉的,只留下颗粒饱满的。随后,架起铁锅,倒入粗砂,将花生和砂一同放入锅中翻炒。随着温度的升高,锅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花生在欢快地歌唱。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便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孩子们围在锅边,眼巴巴地望着,馋得口水直流。大人们一边翻炒,一边叮嘱孩子们小心烫,脸上却满是宠溺的笑容和丰收的喜悦。
终于,炒花生出锅了。一颗颗花生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迫不及待地拿起一颗,轻轻一捏,外壳“咔嚓”一声裂开,露出里面红皮包裹的果仁。放入口中,轻轻一咬,香甜酥脆的口感瞬间在舌尖散开,那浓郁的香味,顺着喉咙,一直暖到了心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炒花生,一边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孩子们嬉笑打闹,大人们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有辛苦,有收获,有欢笑,也有泪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一年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胶东, 春节期间,家里的桌上总会摆上一盘炒花生。客人们来了,先抓一把炒花生,边吃边聊,气氛立刻变得热闹起来。小小的炒花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人们的心紧紧相连。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吃着香甜的炒花生,人们心中充满了对来年的期盼。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庄稼能够丰收;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希望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学业有成。那一颗颗小小的炒花生,就像一个个希望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一颗炒花生都凝聚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它们见证了农民们的艰辛与不易,也承载着春节的欢乐与温馨。在胶东半岛,炒花生不仅仅是一种零食,它是这片土地的记忆,是家乡的味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胶东人这份对炒花生的喜爱,对土地的眷恋,对未来的期盼,都将永远传承下去,成为胶东半岛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