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次浏览到一张老油画《螺号响了》,也再次为之震撼。
这幅作品,最早刊登在1972年《解放军画报》6月号上。
现收藏于广东美术馆,作者为军旅画家邵增虎。
画面上,一位年轻妈妈听到螺号响了,背上熟睡的孩子,手握钢叉跨出大门,冲进茫茫的夜色之中……
她是什么人?又是为了什么?
这幅作品创作背景是在20世纪60年代,常凯申一直在叫嚣反攻大陆。
东南沿海几十万基干民兵枕戈待旦,日夜巡护在祖国的海防线上,几百万老百姓自觉投入到沿海边防的守卫当中。
在沿海的渔村,不管白天黑夜,每次螺号一响,渔民们不分男女老幼,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毫不迟疑地赶赴现场去抓潜伏过来的特务。
这种排山倒海、铜墙铁壁一般的防御阵势,让敌特分子闻风丧胆。
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联手布下的天罗地网,令一切反动派无处遁形。
从画面上来看,这位妈妈非常的年轻,但表情坚毅,步伐坚定,背负婴儿不失母爱,手握钢叉不乏英勇,目光炯炯中透露出誓死保卫红色政权的坚强决心。
她是一位海岛女民兵,她这么做的目的,不用任何政治意义上的拔高,她最朴素的想法就是,为了背上的孩子,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此时此刻,普通老百姓的家国情怀,一下子就具象化了。
万里江山万里营,七亿人民七亿兵。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鼓舞人心的力量。
新中国的每一个人,保卫和平,保卫红色政权,保卫幸福生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海岛女民兵这一代人的坚定信仰,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很可惜,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螺号响了”这种激动人心的作品了。
《螺号响了》的作者邵增虎, 1937年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大学毕业后,邵增虎入伍直到1998年退休,在部队度过了36个春秋,军旅生涯对他的艺术创作影响极大。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油画学会主席。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
邵增虎是一位艺术家,但他首先是一位军人。
他在谈到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就曾经说过:
从我个人来说,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有那么一两张画能在全国站得住脚。因此那批年轻人都很卖劲、很下功夫。而且那时的创作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现在市场影响太大,那种强烈的精益求精、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感觉总体上不如过去强。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一语道破。
现如今的艺术家们,追求名利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的创作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个人,而不是为了社会,为了人民。
所以,难以创作出划时代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可怕的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奖项,不少作家、导演等等艺术家们,不惜大幅描绘夸大中国的“阴暗面”,以博取西方评委的青睐。
甚至有些人直接成为了领取狗粮的“公知”,充当了境外势力的走狗和诋毁祖国的急先锋。
对此,邵增虎说得更加明确:
我觉得美术除了审美功能、影响人们心灵的功能以外,还是应该有教化作用,引导人们,做人要有一种正气,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在市场经济特别发达的情况下,如果老是想市场需要,就容易拉低艺术水准。因为市场对艺术品位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有志气的画家还是要认认真真画些对社会有影响、对艺术来讲有探索的作品。这番话发自肺腑,语重心长,对当代的艺术家们来说,要分得清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孰轻孰重。
老一辈的艺术家始终在践行:
做人要有一种正气,为人民而创造,为社会而创作,而不是为了名利。
伟大的时代酝酿出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鼓舞人心的作用永不过时。
那些叫嚣“战争来了我不上,谁爱上谁上”的人、那些冷嘲热讽“航母下水,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的人、那些抹黑“那个年代除了贫穷和饥饿一无是处”的人,看了《螺号响了》这幅老油画,又该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