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贾湖遗址:9000年神秘刻符酷似殷商甲骨文,汉字起源之谜解开?

船长卡戎 2024-11-23 19:42:11

接近万年以前,现在的贾湖地区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环境中。那里水草丰茂、万物竞生,物产资源丰富,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聪明的贾湖人发明了许多工具,用来狩猎、捕捞和采摘。他们用这些工具捕捉到了许多美味的食物。此外,各种植物也都是贾湖先民的美食,比如橡果、菱角、莲藕等。他们学会了种植稻谷,驯化了家猪,制作出了精美的陶器和骨笛。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和创新,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遥远的贾湖,先民们把生活中的骨骼制成笛子,吹奏出天籁之音,这让人感到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贾湖会诞生这么先进的音乐文化呢?在那个时代,音乐不仅是生活中的调剂,更是人与神灵交流的桥梁。贾湖先民们相信,通过音乐可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带来五谷丰登、族群繁荣。因此,他们把音乐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心去呵护和发展这种文化。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考古学家们对贾湖遗址进行了六次发掘。在那里发现了27支骨笛,并且还发现了349座墓葬。您可能觉得,27除以349,结果应该挺高的吧?实际上,每座墓葬出土骨笛的平均比例还不到1/10。如果考虑到有些墓葬里出土了不止一支骨笛,这个比例就更低了。这意味着在贾湖先民群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有资格拥有骨笛。

想象一下,就像今天的社会,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拥有珍贵的物品,如古董、名画等。而在贾湖先民的社会里,骨笛就是那个时代的“珍贵物品”。考古学家们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一窥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差异。

制作骨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这些骨笛均系用鹤类尺骨截去两端关节制作而成,分为五孔、六孔和七孔三种。每孔发一音,加上七个音孔全闭合发出的筒音,正好为八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阶结构。因为只有精确地计算出音孔的位置和大小,才能让骨笛发出正确的音调。

在出土骨笛的墓葬中,还有龟甲、叉形骨器等陪葬品。其中,龟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龟甲里面装有数量不等的石子,有可能是古人用来占卜的工具。贾湖遗址的发掘中,随葬龟甲的墓葬数量和龟甲内的石子数量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葬龟甲的墓葬多为偶数,每副龟甲中的石子数量多为10或20粒。这表明贾湖先人使用装有一定数量石子的龟甲进行占卜,属于八卦一类数卜的范畴,体现的是“象数思维”。据推测,这可能是殷商文化龟卜观念的渊源。

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的龟甲刻有着有特定的笔画结构的刻符,如“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并且它们的书写特点也与汉字的基本结构相一致。这些刻符的形状与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表明了伏羲始创“书契”的记载在贾湖遗址得到了相应的反映。更为神奇的是,在其中一块龟甲上,还有一个刻符,很接近甲骨文的“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则认为它可能是古彝文中类似的象形文“吉”字,彝语念“MA”。 这个符号并非孤立,在良渚文化的玉璧上也有出现。冯时先生说:“如果我们把这个文字认成‘吉凶’的‘吉’,我们遇到的麻烦就少多了。”他解释说,古人之所以用眼睛表示“吉”,是因为文字的发明与早期人神交流的需求有关。凡是宗教性质的文字,都是象形文。而人神之间的交流,除了嘴,眼睛特别重要,通过文字完成眼神的交流。

无论专家对刻符如何释读,都不妨碍这些刻在龟甲上的神秘符号,是中国最早的书写记录。它们不仅揭示了古代贾湖人智慧的火花,也为我们探索中国文字起源打开了新的篇章。每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和情感,仿佛穿越时空的密码,让我们有机会聆听远古的声音,感受那份深沉的历史脉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