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花厅遗址:是大汶口占领还是良渚北上反推,令人迷惑?

船长卡戎 2024-08-20 13:31:38

我们前面介绍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再到2010年前后。考古学家们在这个地方持续的进行了考古挖掘。现在可以简单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据专家推测,先民们和我们一样,喜欢养着小猪小狗作伴。享受着靠近大海的宁静生活。

而且,他们的陶器和玉器,既展现了大汶口文化的风格,又带有良渚文化的特点。这一点颇为奇特被专家们成为文化两合。考古专家们在挖掘出了超过80座沉睡千年的古墓,揭开了许多尘封的秘密。

中国科技大学的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利用岩相分析和X射线定量法这两种高科技手段,深入研究了花厅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和当地的土壤成分高度匹配,这表明这些陶器极有可能是在当地制作的。看来,这些居民可能就近取材,直接用附近的泥土来制作陶器。

然而,良渚文化的陶器却有着不同的故事。它们的成分和长江以南地区的土壤更为接近。看来,这些陶器并不是在花厅当地制作的,而是良渚人从南方带来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陶器常常和玉器一起出现。这或许良渚文化的人们可能是在迁移过程中,将珍贵的玉器和日常使用的陶器一同携带。从遥远的南方一路向北,最终到达了花厅这个地方。

这是为什么呢?

一句话不看版,目前专家们还没有定论。只有一些猜测。

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这支良渚部落可能在他们的旅途中遇到了居住在今天花厅村一带的大汶口部落,并用武力征服了他们。在一场可能因为领土和资源或权力斗争而爆发的激烈战斗中,良渚部落取得了胜利。

严教授推测,良渚人可能还把被俘的大汶口部落的妇女和儿童一同埋葬,作为对战败者的严厉惩罚。同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墓葬中同时存在两种文化的器物。良渚人在随葬品中不仅有随身携带的玉器,还加入了在当地缴获的大汶口文化陶器。

但是,这其实也有些问题。

从地理位置来看,良渚文明位于较远的江南地区。要费时费力特地前往北方一个小村落发动战争,似乎不符合常理。根据花厅发掘出的墓地研究结果,“北区墓地”显示出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如果说是良渚人反复远征的结果,这情节就太过离奇和匪夷所思。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要反复拉锯?

另外,当人们出征打仗时,他们会尽量减轻负重,只带上作战相关的必需品。根据上文分析的结果,携带大量与战斗无关的陶器应该不太可能。如果他们派人长途跋涉回去取这些这些物品用来随葬。需要穿越各种地形,克服重重困难,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还有学者推测,花厅的大汶口人和南方的良渚人有联姻或者联盟关系。我们看到的花厅器物是南北交往产生的结果。但是,这个同样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这里有大量人员殉葬。北区墓葬中,连续发现的10座大墓引人注目。这10座大墓中的8座有殉人现象,共用了18个殉人。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事件。这次海侵导致良渚文化的先民们面临了严重的生存威胁。为了逃避这场灾难,部分良渚人不得不选择渡江北上,寻找新的生活家园。这些北上的良渚人数量可能相当多,他们在迁移的途中,有些人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居留地就选择留了下来。花厅遗址正是这些北上的良渚人沿途留下的痕迹。

但是,这样同样无法解释,为什么北区墓地的墓主人都是带有大汶口文化的痕迹。用良渚文化的器物和人殉。感觉更像是大汶口文化的人征服了这边。与之相反,在我们以前介绍过,与花厅不远的兴化蒋庄遗址里面,殉人正好都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

看来,花厅这个位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交汇地带,就像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熔炉。在这里,两种文化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景观。虽然花厅遗址已经历了多次考古发掘,但这些发掘的区域仅仅是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的花厅遗址的一小部分。还得期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