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问题,有学者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参与和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这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当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上逐年增加,但还未能实现到户的全覆盖;在质量上与城镇差距较大,需要提质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将覆盖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将注重供给的有效性,提升供给的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布局不尽合理。
虽然,近年来我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不平衡程度表现为波动下降的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存在较大区域不公平性的问题依旧存在,并且不同省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变动情况相差较大。
针对我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区域间差异较大的问题,部分学者在借鉴美国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逐步消除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总体效应方面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农业发展的高质量转变与农民生活的高水平提升,开启了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增收的基础,研究发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包容性增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既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也能改善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均等。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向促进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
如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存在“先抑后扬”的作用,当前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处在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区间,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投资。
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时间特征方面
有研究发现乡村公共冲击设施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长期效应,从长期角度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从短期角度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带动了大量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空间特征方面
还有研究发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直接促进本地农民收入提高之外,还对空间特征相似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溢出效应。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农民增收均存在促进效果,同时,他们的研究还表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和类别异质性特征。
同时农村经济性公共基础设施不平等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农村地区间、民族地区与民族地区间、中部与西部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类别差异方面
首先,从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看。道路基础设施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村本区域及邻近区域的农民减贫增收,还能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乡村道路的建设有利于农村家庭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跨空间整合,从而增加农业工人的流动性,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乡村道路距离农民家庭越近产生的效果越好,突出了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道路“最后一公里”连接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公路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U型”特征,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其次,从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看。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为农业生产、农村流通、社会治理、生活形态、文化观念等应用场景赋能,进而助推乡村振兴,信息化发展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提高农村地区的移动网络接入水平,通过发挥互联网服务农民创业的功能,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通过对农村地区宽带基础设施系统推广数据的分析发现宽带接入并不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是对零售部门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会进一步促进乡村电子商务的溢出效应,通过“数字红利”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电力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利用印度尼西亚农村4000户家庭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道路和电力这两种关键基础设施的质量影响农民在非农业企业的就业,进而影响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准入和质量标准有利于农民提高非农就业收入。
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可得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方面
相关学者认为,乡村公共基础的可得性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可得性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有研究发现在印度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获得越便利农民的收入越高,反之距离公共基础设施的距离越远,农民贫困发生率越高。
也有学者认为巴基斯坦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农民土地的距离会影响到农民的福利。
关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当前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核心,而当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所在地区农民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补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促进乡村产业业态发展,进一步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产业发展是将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理念引入农业农村,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产业形态,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含要素的直接投入和外溢效应两个方面。
具体来看,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经营环境,优化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享受到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红利,从而提高收入。
如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农村新业态的发展,如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形成新的产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降低农产品交易运输成本和交易信息搜寻成本,促进了农产品进入全国市场流通贸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进一步促进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促进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中的增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农村电商发展存在显著的致富效应,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地区,农村电商提高农民收入的效果越好。
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要把农产品初加工放在乡镇、深加工放在县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让农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增值收益。
农村水利基础的完善也有助于将优质资源和要素吸引到农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并且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全国化,实现了农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
关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民参与和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农民实际的需求相匹配才能提高其促进增收的效果。
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助于精准识别农民的需求,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针对性,建设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性。
目前,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各级政府层面。
为了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有必要将农民的实际需求因素纳入到各级政府关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中,进一步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
现有研究关于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农户参与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民以出资的方式参与,二是农民以融入村庄治理的方式参与。
在参与出资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产品需求,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下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存在投资效率较低的问题。
引导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充分体现了农村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增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规模,提高农民的整体福利水平。
关于如何有效实现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现有研究探索了将多主体合作,共同投资的PPP模式引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该融资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还有利于提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
有学者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按照筹资渠道的差异划分为农户集资方式融资、农户税费方式融资和国家专项拨款等。
在参与村庄治理方面,要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党支部建设,加强村级组织的能力,强化村级治理的农民参与水平,进而引领农民致富。
村级治理改革促进了农村居民参与乡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乡村治理规则及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农民使用公共基础设施的行为。
改善乡村治理及加强村干部的动员能力有利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发挥长效机制。
还有学者总结了韩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提出要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能力,完善农民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