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朱然墓出土,一木屐距今1700年,学者:中国又创造一项第一

汉史钩沉 2019-06-02 12:55:13

目前日本是木屐最流行的国度,日本人也宣称木屐是国人发明的产物。史料中虽然记载,中国人于3000年前就发明了木屐,但缺乏文物佐证。日本对此并不认可,他们认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木屐,与日本流行的木屐外表差异过大,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直到东吴朱然墓出土,这位孙权曾经的好友,留下的一双漆木屐,证实了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之后才流传到日本。

上世纪80年代,安徽马鞍山一座古墓的出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的墓主人是朱然,此人作为孙权至交,同潘璋一起擒获关羽,是东吴迄今为止最具价值的出土陵墓。朱然墓遭遇过盗墓贼的洗劫,但墓葬中仍有大量漆器和竹制品。

此类物品盛产于长江流域,对于盗墓贼而言,它们的经济价值接近于零,而且一些独特的纹理、构造具有明显的时代、阶级特征。出售此类漆器和竹制品,收益远不如黄金、珠宝、瓷器,而且容易暴露盗墓者身份。

因此朱然墓虽然残缺不全,但大量的漆器和竹制品,研究价值极高。朱然墓也是东吴出土墓穴中,文物保存度、墓主人身份、研究价值,综合评定后最具研究价值的一座。

这些漆器和竹制品,反映了当时东吴贵族阶级的饮食习惯、礼仪风俗、礼乐制度。但最显眼的是一双漆制木屐,它以一块漆黑的坚木为底板,两侧打有两排细密的小孔,中间由细绳连接,达到固定脚掌的目的。

朱然墓中出土的漆制木屐,无论外表形式,还是内在构造,与当今日本流行的木屐并无太大改动。而朱然作为东吴杰出将领,其墓穴中的漆制木屐,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了。那么日本人宣称,木屐是本国发明的产物,1700年前他们在干什么呢?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日本位于乐浪郡东边的海中,岛屿上分为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国家,会时不时来大汉朝贡。乐浪郡设置汉武帝年间,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直到“五胡乱华”之时天下大乱,高句丽才吞并了乐浪郡。

因此《汉书》中的“倭国”,无论从地缘地理来讲,还是从历史角度来讲,就是日本的前身。而1784年,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更是证实了日本自汉代起,就是朝贡国之一。对此日本学者持有不同意见:其一,1784年金印出土时,仿制金印不从在技术难关,金印有后人伪造可能;其二,《汉书》中记载的是“倭国”,而金印上的字迹为“汉委奴国王”。

亲魏委王,假金印紫绶。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的记载,击碎了日本学者无力地辩解,三国时期雄踞北方的魏国,迎来了卑弥呼女王的朝贡。而魏明帝接见使者一事,在《三国志》中记载的也是“亲魏委王”,由此可见“委”与“倭”相通,“委王”,就是指的“倭王”。

至于金印可能是后人伪造的说法,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它出土于1784年不假,但金印出土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本土。如果伪造是谁伪造,谁有必要伪造?如果说金印由中国人伪造,传入日本,先不说思想要多超前,乾隆年间早已闭关锁国数百年了。

因此距今1700多年的朱然墓,出土的木屐年代是远远早于日本的,同时期的他们还在前往朝贡魏国的道路之中。那么木屐究竟是怎么传入日本,并风靡全岛的呢?

木屐于汉代、魏晋时代盛行于中国,但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很快便被质地柔软的材质取代了。穿着坚硬的木屐,脚掌并不是特别舒适,在中国只有特定的环境,才穿着木屐。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但隋唐年间起,质地坚硬的木屐,就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会穿戴。比如登山之际,李白为了追慕东晋大文学家谢安,便穿着谢公屐登山。登山便利是一方面,追慕先人的情怀是另一方面。而日本作为现今木屐最流行的国家,就是由隋唐年间引进本国的。

无论怎么看待日本,没有人否认它是一个善于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国家。唐高宗年间,朝鲜半岛存在三个国度:高句丽、百济、新罗。其中新罗最弱小,也最亲近大唐,唐太宗年间弱小的新罗派出了最多的留学生。

但白江口之战后,大唐名将刘仁轨以1万水师,击败日本4万水师后。日本马上改变态度,依照两汉先例,远赴长安进行朝贡。而且不久后,长安城内的日本留学生,就取代了新罗遣唐留学生最多的桂冠。

日本留学生和使团,自唐高宗晚期时,将大量隋唐制度、文化、风俗等引入日本。大到隋炀帝年间,开创的科举制度;小到盛行于两汉、魏晋时代,已经呈现衰弱态势的木屐。他们对于先进的理念与生存方式,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并可以在引进之后,进行适合本国的有益改良,甚至赶超发明国的使用程度。

朱然墓的出土,向世人展现了1700年前中国木屐的实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人最先发明了木屐”,但我们不能否认“迄今为止日本成为了木屐最流行的国家”。我们需要反思:祖先的智慧结晶,还有多少可以供我们遗弃呢?此类事件,绝非个例,“汉服”复兴提出多久了,我们还在会为“汉服”出现惊奇不已,对街头身着“汉服”之人指指点点,这是传统文化遗失的后遗症!

参考资料: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汉书》、《旧唐书》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