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忠心的藩属国,两次被清军灭国不改初心,至今仍是独立国家

汉史钩沉 2019-06-02 17:39:32

永乐19年,朱棣在燕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阅兵”,受邀前来观礼的国家有足足27个,它们大半是明朝的藩属国。“神机营”、“三千营”等明军精锐,让诸多藩属国使臣,叹为观止。但明朝很怪异:它的领土在开国之初达到顶峰,明成祖之后则大面积缩水,中晚期的疆域基本就是两京一十三省。女真的崛起,后金、大清的建立,将大明推向了覆灭的深渊。但江河日下的大明,为数众多的藩属国中,只有一个被灭国两次,始终忠于大明的。甚至明朝灭亡后,它还对大清阳奉阴违,认为自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万历二十年,日本战国时代结束,丰臣秀吉将目光投到了朝鲜半岛和大明。15万的日本军队,踏上了朝鲜半岛,他们都是战国时代幸存的精锐。而此时的李氏朝鲜,由于国内安定多年,战备废弛,士兵久不经战阵。

仅仅1个月,宇喜多秀家便攻陷了朝鲜京师,国王李昖无奈出逃。作为朝鲜宗主国,万历皇帝力排众议,选择出兵朝鲜,助其复国。名将李如松以辽东铁骑、和戚家军为骨干,汇集5万各地征调的明军,赶赴朝鲜,与15万日军展开决战。

万历援朝之战,以李如松指挥的收复平壤为转折点,日军攻势渐渐迟缓,明军、朝鲜军开始反扑。两次援朝之战,双方进行了整整7年拉锯战,朝鲜半岛上的日军最高数量多达20万,明军最高峰也有7——8万人。直到丰臣秀吉病逝,双方各自撤军,300年的东北亚局势自此奠定。

“壬辰倭乱”后,明朝对朝鲜有再造之恩,成为大明最亲密的藩属国。但明朝与朝鲜关系中,有一段小插曲——萨尔浒之战。统一了女真大部的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攻略辽东。万历皇帝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召集明军兵分四路,围剿努尔哈赤。

朝鲜作为明朝藩属国,与后金接壤,理应派兵支援,但朝鲜国王李珲很讨厌明朝。他拒绝派兵征伐后金,直到万历皇帝严厉斥责,才不情愿地派出1万多人跟随出征。临行前他告诫领军将领,要保存实力,结果萨尔浒之战,1万多朝鲜军队消极怠战,很快就投降了努尔哈赤。

李珲讨厌明朝,源于大明主张“立嫡长子为后”,他的王位明朝并不很认可。萨尔浒之败后,李珲向努尔哈赤休书,“两国各守疆域,相修旧好”,通过背叛明朝,换取被俘的1万多朝鲜军队。

对于李珲的背信弃义,明廷上下义愤填膺,奈何万历晚年,大明已是日暮西山,再也无力惩处朝鲜。但朝鲜大部分人,对于明朝当年击退丰臣秀吉入侵,还是很感念的。

天启三年,朝鲜国内发生政变,李贵率领叛军攻入王宫,擒获李珲,辅佐李倧即位。李倧在位期间,重新通过海路向大明朝贡,并再次加入反金行列。毛文龙奇袭后金腹地镇江后,遭到了围追堵截,李珲接纳了毛文龙部,并将他们安置在皮岛上,为毛文龙牵制后金提供补给。

对于朝鲜此举,皇太极勃然大怒,第一次率军覆灭朝鲜。1627年,皇太极以朝鲜多次帮助明朝,和安置皮岛毛文龙部为由,统帅女真大军,征伐朝鲜。朝鲜军队不堪一击,都城很快就沦陷了,无奈之下与后金“约为兄弟之国”。皇太极得到朝鲜的中立保证后,急忙率军回国,大举进攻明朝。

但皇太极前脚离开,朝鲜后脚就又和明朝取得了联系,朝鲜使者向明朝解释了事情的缘由,并表示继续支持明朝。只是不敢明面上支持明朝了,选择通过海上和明朝取得联系,暗地帮助明军。

朝鲜的阳奉阴违,彻底惹恼了皇太极,他决定先灭朝鲜,然后集中军队南下灭明。崇祯9年,皇太极和女真人,再次将朝鲜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此次皇太极再也不相信朝鲜人了,他将朝鲜直接纳为了藩属国,自此朝鲜二度灭国,与明朝脱离关系。

但朝鲜一直对后金不感冒,朝鲜人认为自己一直是中原王朝藩属国,女真人只是蛮夷,要向朝鲜朝贡。朝鲜不仅想了,而且真的向后金索要了贡品,然后就有了第一次灭国之战。

甚至在明朝覆灭,清军入主中原后,朝鲜也并不认可他们。朝鲜认为明朝灭亡后,自己才是现存的中原文化正统传承者。甚至到了康熙年间,大明已经覆灭数十年了,朝鲜君主私下祭祀时,仍然以明朝藩属国自居,年号沿用崇祯,追慕“壬辰倭乱”中万历皇帝的复国之恩。

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

朝鲜孝宗以中原文明正统自居,他们认为清军属于蛮夷,在中原是扎不住脚的。甚至为此,朝鲜整军备战,有渡过鸭绿江与清国交战,光复明朝的打算。但朝鲜大片土地不适合农耕,人口稀少,根本无力组建大量军队,更无力入关与清军抗衡。

直到清朝中叶,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深蒂固后,朝鲜渐渐放弃了入关抗清,复兴大明的愿望。仔细看来,孱弱的朝鲜试图对抗清朝,复兴明朝是不切实际的。但明朝众多的藩属国中,也只有朝鲜在明朝灭国后,有过此类尝试。万历年间的援朝之战,虽然消耗了国力,但萨尔浒之败症结并不全在于此战。至少朝鲜用近百年的尝试,对万历皇帝援朝做出了肯定:他们很弱小,但他们未亡复国再造之情。

参考资料:

《朝鲜近代史》、《明史》、《清史稿》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

0 阅读:8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