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赤壁惨败后,选择拿马超、韩遂开刀。凉州之地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大大小小十几个军阀组成的,势力最大的就是马超、韩遂。那么一支临时组建的兵马,怎么能一度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呢?甘肃出土的马超龙雀,揭开了马超真正依仗的资本。
上世纪60年代,甘肃威武的村民刨地时,铁锹铲到了一块青色的古砖,砖头上的青苔纹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质地坚硬,纹理缜密,又年代悠久,村民们察觉到了什么。鼓着劲挖了下去,渐渐地一座青砖古墓,浮现在了人们眼前。村民们用铁锹破坏了墙壁,进入了古墓之中。
阴暗的古墓中,所有人的呼吸加重了,这里有着满目琳琅的青铜陪葬品。青铜骏马拉着战车,卫士们手持长戈,庄严而肃穆。丰富的陪葬品,引发了村民们内心的贪念,他们决定铤而走险,隐瞒不报。
但万幸的是公社还是收到了消息,得到告密者的准确信息后,公社书记批评了村民们的行为。由于文物还未来得及转手,事情传上去后,也没有产生过坏的影响。最终文物局用架子车,将一堆堆文物拉走了,那个年代文物的价值并没有被大众认可。
直到郭沫若出现,马超龙雀才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内,他在成堆的青铜战车、战马中,发现了一匹格外神骏的青铜战马。重达7公斤,长30厘米,高45厘米的马超龙雀,线条优美,三蹄腾空而起,一蹄踩在了飞翔的龙雀背上。
郭沫若对马超龙雀,非常欣赏,并将它带到了北京进行展览。原本一架子车文物中的马超龙雀,在山村中显得平平无奇,但北京博览会上,它大放异彩,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马超龙雀、马踏飞燕。而马超龙雀扬名四海之后,关于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课题就是凉州战马。
马超龙雀其设计灵感,源于东汉时期的凉州优质战马。冷兵器时代,战马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马踏飞燕中的马究竟是什么马?一直争议颇多,“天马”的说法最多,但一定脱离不了凉州马的范畴。
汉武帝极具战略眼光,为了改进马种,他不惜付出惨痛代价,让李广利远征大宛国,索要“汗血宝马”。汗血宝马神骏异常,四肢修长,奔跑如飞,在速度方面有极大优势,汉武帝称之为“天马”。
那花了大力气引进的汗血宝马,为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汗血马虽然速度优势明显,但缺点也很突出,就是负重力差、且体型纤细。中国人口密集,城池林立,汗血马的速度优势难以发挥,而正面冲锋它又太过纤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匹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与其说汗血宝马消失了,不如说是交配混血成了更适合中国的战马。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起,敦煌、武威、张掖、酒泉,就成了历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养马地。“西凉大马,横行天下”,凉州本地马与汗血马混血后,马种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在保持负重力,雄浑地体魄之余,有了汗血马健步如飞的速度,而西凉铁骑的辉煌,优质的西凉马功不可没。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刘备收服马超的西凉铁骑残部后,锦马超于成都城前耀武扬威后,刘璋打开城门投降。而马超和西凉铁骑的巅峰,就是渭南之战。最初有人向曹操进言:凉州民风彪悍,盛产良马,西凉铁骑横行天下。要想对付西凉铁骑,要有一支精锐长矛步兵,挡住了西凉铁骑的攻势,也就有了反击之力。
曹操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是谋略,以及对战争态势的把控,装备等外力作用有限。当然作为战略家,曹操有资格发表如此自负的言论,但西凉铁骑也给了曹军重大的打击。刚刚到达潼关附近的曹操,在初期与马超的交锋中,阵战连连败绩。
曹操的军队,由四战之地的中原起家,大小百余战,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精锐步兵。但最初的交锋中,曹操过于轻视马超、韩遂的西凉铁骑,这群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西凉铁骑胯下是雄壮的西凉马,佩戴皮革、精铠、粗制铠甲,护甲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每个西凉铁骑除了护甲,都还配备有马铠。
大面积覆盖铠甲的西凉铁骑,属于重装骑兵的范畴。骁勇善战的西凉人,手持长枪,呼啸而来,狠狠地撞击在了曹军方阵之上。强劲有力的西凉马,在马铠覆盖下,对曹军步兵方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
久经战阵的曹操,与身经百战的曹军,竟然在陆地的阵战中失利了。《三国志》中曹操详细记载了渭水之败,丁斐将大量牛羊放出,西凉军争抢牛羊,曹操才得以脱险。《山阳公载记》等民间书籍,有更详细、而生动的描述:曹操割须弃袍,于乱军之中逃出,惊魂未定之余,连连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割须弃袍有一定夸张程度,但身经百战的曹军,代表着当时最顶尖的步兵方阵,而他们在西凉铁骑面前,阵战一败涂地。西凉铁骑战力之强,让人为之侧目,除却西凉民风彪悍的因素外,优质的西凉马必不可少。
西凉马作为马踏飞燕的创作灵感来源,体魄雄浑、负重能力强之余,健步如飞。同时具备了传统北地战马,与汗血宝马的优点,成为了中原政权最优良的战马。
纵观历代史册,占有河西养马地的王朝,对外战力远远强于其它王朝。河西马远远不是云贵马可以代替的,甚至一度占有东北的明朝,对河西马的重视程度,也要高于东北地区的战马。
参考资料:
《三国志》、《雷台汉墓》、《汗血宝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