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重返港交所,破镜重圆谁受益

嗨财经 2019-06-19 17:13:42

环境所迫还是众望所归?

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募资200亿美元?

多方证实,阿里巴巴将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港交所此前的改革为阿里的返港扫清了制度障碍,如果上市成功,内地的资本或能通过互联互通直接参与买卖。

即便资金需求不是阿里赴港二次上市的主因,至少融资的结果有利于阿里业务的扩张,尤其对于接下来在2B业务的布局。腾讯此前一直是港股的股王,此番阿里入场,投资者对于二者可能会重新估量。

时隔12年,阿里巴巴申请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阿里巴巴或在两三个月内完成IPO。

公司可以在多个交易所先后进行上市,也可以同时在两个交易所上市。国内的比如中国联通,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等,它们都是先在香港上市后在上海上市,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是获得多元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流动性。

在美:风光一时也非高枕无忧

2013年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碰壁后,转头赴美上市,于2014年9月19日以68美元/每股的发行价登陆纽交所,IPO募资超200亿美元,不仅创美股融资记录,更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IPO,风光无限。截止2019年6月17日,阿里巴巴的总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是亚洲第一大市值的公司。

但在美资本市场的阿里并非高枕无忧,一路高歌,尤其进入2018年。

华为受到不公平的打压,为产业界敲响了警钟。受此影响,过去一个月阿里的股价大幅下降,投资者担心在对硬件科技公司打压之后,互联网公司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阿里的投资者和股东多为国际投资机构,据阿里2018年的年报显示,前三大股东软银、Altaba(雅虎)、马云分别持股25.9%、9.4%和6.2%,软银和雅虎的持股比列都在下降,2018年年中,二者分别的持股比例还是28.8%和14.9%,雅虎甚至曾公开清算和解散计划,计划出售全部的阿里股票;不过在股东批准该计划前,出售股票不会超过一半。

根据公开信息,2018年阿里的第5大机构投资者淡马锡卖出162万股,第7大机构投资者汇丰控股卖出38万股。除此之外,环球投资、富达母公司、摩根士丹利等在2018年卖出的阿里股票在100万股以上。2018年减持阿里的机构数量同比增加33%,2019年这一数字或许还会增加。

另一方面,美国民间对互联网科技公司近年有抵触的浪潮。比如对Facebook的集体反对,由此在美上市的公司受到各方的监管也更为严厉,美股市场的变数较大。

阿里的业务主要还是面向国内,回港的好处是既靠近消费者,也接近了国内资本,相较而言,香港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更为熟悉。

阿里的业务构成如下:

回港:要回,且能回

2007年,阿里以B2B业务为主体的旗下B2B公司,即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曾在港交所上市,并也一度是港股新股王。在上市之初,股价就涨至发行价13.5港元的3倍,集资有116亿港元。2007年正值互联网大热,香港投资者大多看好阿里,因而阿里受到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

但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宏观经济环境恶化,阿里股价一路暴跌,最低跌至3.46港元,股民损失惨重。与此同时,2006年开始阿里的淘宝C端业务蓬勃发展,此后四五年C端业务保持每年翻倍的增长,体量很快超过了B端业务。

随着B2B业务逐渐成为拖后腿的一部分,股市持续低迷,阿里B2B公司最终在2012年选择私有化,以13.5港元的收购价从港交所退市。

2013年中,完成私有化并将2B和2C业务打包后的阿里再次赴港,寻求集团整体上市。但遭到拒绝,港监会认为阿里合伙人制度的“双层架构”,不符合港交所“同股同权”的要求。这才有了最终的阿里赴美上市。

互联网公司在多轮融资下,创始团队的股权被不断稀释,所以为保证创始成员对公司的控制权,大多互联网公司在治理结构上采取“同股不同权”,港交所改革前的“同股同权”制度虽然保证了投资机构的权益,但有违创业公司的需求,因而过去几年只能眼瞅着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赴美。

此时阿里重回香港,也是因为从前的制度障碍已经扫清,港交所的改革为这次的回归提供了可能。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新规主要特点是:

1.允许新经济股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即认可“同股不同权”;2.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3.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次上市。

改革之后,情况大转,成效也立竿见影,如小米、美团都选择在港上市。如果阿里能在港二次上市成功,不排除引来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在港二次上市,未上市的则把香港作为上市首选。

破镜重圆后,谁最受益

阿里2019财年(2018.4.1—2019.3.31)的数据显示,实现营收3768.44亿元,同比增长51%,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下,2019财年净利润为934.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运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为1509.75亿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自由现金流为1044.78亿元。

此次在港二次上市的发行规模最高可达200亿美元,约1384.92亿人民币,相比阿里本就有的1044.78亿元自由现金流,似乎也“不差钱”,但是资金恐怕越多越好,2018年至今阿里的投资版图已经遍及新零售、物流、海外等多个领域,2019年2月阿里入股B站,3月以46.65亿元入股申通、增资阿里影业12.5亿港元,5月又以43.6亿元全额认购红星美凯龙的债券。

其短期的资金流动随着投资版图的扩大,有减弱的风险,即便资金需求不是阿里赴港二次上市的主因,至少融资的结果有利于阿里业务的扩张,尤其对于接下来在2B业务的布局。

在核心电商领域,面向C端的业务其实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拼多多的意外出现让各方开始“市场下沉”,刺激小城市和农村消费群体,布局农产品。拼多多是以生鲜农产品起家,2018年拼多多销售农产品653亿元,占全年GMV(4716亿元)的13.8%,京东也推出了农场植物工厂,时值618,阿里天猫宣布加速农货上行。

外部的竞争压力和自身的扩张需求,以及面对经济放缓的大形势,阿里二次上市后增加了融资渠道,资金压力相对会减小,赴港上市后能吸引港股和亚太区的投资者。但也意味着阿里要披露更多信息。由于两地股东和股市存在的差异,将面对来自美、港、中三方监管压力。

港交所无疑是最大的赢家,若如传言阿里募资200亿美元,那这将是香港单一市场上募资额最大的IPO。阿里的带头,会吸引更多内地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进而稳固香港作为中国上市公司首选目的地的位置,如李小加对港交所的希望:“第一是北上,世界的钱可以通过香港进中国,买到中国的货。第二是南下,中国的钱到香港买国际的货。”

此前也有不少在美上市的公司,表现了再度回归的愿望。另外,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内地能否参与买卖?

2018年底沪深港三大交易所发公告称,三方已经就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达成共识,预计2019年年中生效实施。若年中生效,阿里在港上市后,内地资金可能通过互联互通直接参与买卖。

而腾讯此前一直是港股的股王,此番阿里入场,投资者对于二者可能会重新估量。

腾讯2019第一季度实现营收854.6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净利润209.30亿元,同比增长14%。从表面的增长数据来看,阿里的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腾讯,腾讯的利润增长率高于阿里。虽然阿里和腾讯的核心业务分别是电商和游戏、社交媒体,但由于两家都围绕各自的核心业务进行投资扩张,所以他们的竞争渗透在各个领域。而且市值接近,成为中国仅有的两家进入全球市值排行前十的公司。在港股二者的表现无疑将成为今后一大看点。

HIGH财妹认为,体量越大受到的关注就越多,这次与港交所的重新拥抱,最后依然要回归到业务上的强劲表现。

0 阅读:6

嗨财经

简介:财经界知乎。财经知识和财经资讯以漫画形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