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夏,就在郑国国君郑成公率郑军主力出国,参与诸侯联军随盟主晋厉公出征讨伐秦国之时(也就是麻隧之战爆发时),当初在郑成公被晋国扣押、国中无主时私自改立郑君繻为国君、后来被郑国穆族发动政变赶出郑都新郑的前任郑国执政公子班,趁郑军主力都随郑成公出征在外、新郑空虚的好机会,突然于当年六月十五半夜,从流亡地——许国的訾地率一众子弟党羽返回了新郑,并向留守新郑的公子騑(即子驷、郑国七穆之一)提出‘请求’,自己要进入郑国宗庙去祭祀祖宗(也就是以此来试探郑人对自己返回新郑举动的反应)。
但留守新郑的公子騑态度强硬地拒绝了公子班的不怀好意‘请求’,还公开扬言要发兵驱逐公子班一行人;在恼羞成怒之下,公子班便率领自己的私兵攻击了新郑城内的‘穆族’(即郑穆公的后裔,此时郑国的军政大权基本都由穆族所掌握;而公子班本人并不是穆族的成员)集中居住的私宅,并攻杀了郑国穆族(七穆)成员中的两人:公子舒(子印)、公子挥(子羽)。
在取得初步的进展之后,自以为新郑大局已被自己控制的公子班,没有一鼓作气继续攻击其余的‘穆族’成员,而是驻军于新郑的市集之上,准备观望事态动向,展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而躲过了公子班攻击的其余郑国‘穆族’成员,于六月十七,由留守新郑的子驷召集会合,并统一集中了新郑城内的其他穆族所保有的私兵(以及大部分郑国国人),然后由子驷率领他们到郑国的祖庙中去盟誓,约定共同出兵,讨伐叛逆宗庙社稷的公室败类公子班。
随后,子驷向远在秦国境内、随晋军作战的国君郑成公发出急报,告知其国内发生的这场叛乱始末,并奏报叛乱已经被平定,祸首公子班也已授首,请国君不要担心。而此时麻隧之战已经结束,秦军大败,联军即将撤军回国,因此郑成公向晋厉公汇报了国内叛乱之事后提出回国安定局面;晋厉公自然不会不同意,很是爽快地让郑成公提前回国了。
郑成公回国之后,国内的大局已定,所以他基本上没有费多少力气就稳定了郑国的局势;但叛乱虽然平定,公子班一党也大都被诛杀,可当初收留并在背后支持公子班作乱的许国还在,要是不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得罪了郑国的小小许国,郑成公实在是咽不下心头的这股恶气。
因此,在公子班作乱的第二年、也就是周简王九年(前577年)八月,为了惩罚许国收留并支持公子班一党作乱,且私自接收了另一个郑国叛臣公孙申的封邑(訾地),造成了郑国政局的混乱和国土上的损失,郑成公以此为借口,派郑国执政卿士公子喜(即子罕)率郑军伐许;可子罕的第一次进攻许国军事行动却大倒热灶,出乎意料地遭遇惨败,不得不狼狈地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国都新郑。
为了挽回郑国的颜面,当年八月二十三,郑成公亲自出征,率郑军再次进攻许国;这一次,郑国的出兵伐许行动很是顺利,于八月二十五这天就攻克了许国国都的外城,然后围困了内城。
在内城勉力支撑的许人无法抵挡郑军的持续猛烈进攻,为了避免社稷的彻底失陷,许国国君许灵公只得向郑国屈膝求和,并承诺把当初趁乱接受的公孙申封地—訾地交还给了郑国,以此来换取郑国的退兵。
见许国已经战败求和,于是亲征许国的郑成公也见好就收(他也是怕楚国或者晋国在这个时候趁机出兵干涉,再围新郑),同意了许灵公的‘请和’,在收回了公孙申的封地之后便收兵回国,许国的社稷总算暂时得以保全; 郑、许之战也告一段落。
下面暂时跳过郑国的‘内乱、伐许’过程,将文章叙述主体转到之前的内容————上一篇文章中曾经介绍过,就在晋厉公发起的‘伐秦之役’、也即‘麻隧之战’中,奉盟主晋厉公之命、率军出征参与伐秦的盟国中,也包括了东方的曹国;而在这场空前激烈的大战中,曹军统帅、时任曹国国君曹宣公,很是不幸地阵亡于麻隧战场上,这也是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方面在‘麻隧之战’中所遭受的最严重损失。
麻隧之战结束后,随曹宣公一同出征、参与此次作战的曹国公子负刍(曹宣公庶长子)收敛了父亲的遗体,然后将曹宣公的遗体给安全地护送到晋都新田、暂时安置于此;之后,公子负刍又火速地赶回了曹都陶丘,向留守国内的兄弟曹太子(名字不详)和曹国大夫们报丧,通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留守陶丘的曹太子在悲伤之余,也马上与在国都的诸大夫们商议,看如何将国君的遗体运回国、举行国葬;经过商议后,曹太子便委派曹宣公的另一个儿子、自己的兄弟公子欣时前往晋国,去迎回父亲曹宣公的遗体;而回国报信的公子负刍则被留在了陶丘,以协助太子暂时治理国政。
可就在公子欣时出使晋国、去迎接父亲曹宣公的遗体回国、还没回到国内之时,曹国国内就发生了政变——回国报丧、然后留在陶丘的曹宣公庶长子、曹公子负刍不知因为何故(也许是觊觎君位、想要自立为曹伯),在当年的秋天突然发动了兵变,杀死了亲兄弟曹国太子,然后在陶丘自立为曹国国君,即曹成公。
但诸侯们的‘伐曹’请求,却没能获得晋厉公的同意——晋厉公出于保持中原诸侯联盟稳定、恢复晋国国力的考虑(麻隧之战规模空前,虽然晋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军事上的损耗依旧很大,国家也伤了元气,急需一段时间的休整恢复;因此晋厉公不想在和秦国打完后,就马上再次对外用兵),并没有同意诸侯盟友们的‘伐曹’请求,而是对大家解释说:
“曹公子(即自立为君的曹成公负刍)当初也参加了诸侯们讨伐秦国的战争(即麻隧之战),还在战场上立下了一定的战功;现在曹国有国丧(曹宣公阵亡在麻隧、目前停灵于晋国,还未发丧),因此,这一次寡人就暂时不去讨伐曹国了,等曹伯的遗体运回曹国、葬礼结束之后,寡人再与诸侯们商议后续伐曹之事。”
既然晋厉公都是这个意见,那么诸侯们也不便继续坚持伐曹了;于是,在与诸侯们拜祭完曹宣公的灵柩后,晋厉公就让曹成公的弟弟、来晋国接曹宣公遗体回国的曹公子欣时护送着曹宣公的灵柩返回曹国;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冬,公子欣时顺利地奉父亲曹宣公的灵柩抵达了陶丘;回国之后,公子欣时拜见了已经继位的兄长曹成公及曹国诸位大夫,然后与曹成公一起举行正式的仪式,安葬了曹宣公。
迎回父亲遗体的公子欣时,是当时的曹国公室中,最著名的贤者和良臣;他为人忠正守礼、品行端正,在曹国国内一直有着非常高的口碑和人望,当初就有人想要劝说曹宣公立其为曹太子,可惜未能如愿;而他的兄长、现任的曹国国君曹成公,之所以能继曹宣公后成为新一任的曹伯,是发动政变弑杀了亲兄弟、曹宣公的正统继承人——曹太子而夺权上位的,完全属于‘谋逆篡位’,所以极不得曹国贵族和国人们的人心。
于是,在深孚众望的公子欣时回国之后,对曹成公从来就没有好感的曹国大夫和国人们,便准备再次发动政变,拥立公子欣时出任曹伯(而假如公子欣时同意继任曹伯后,曹人们自然会将篡位的曹成公给赶下台,他好一点的命运是流亡他国,差一点就是直接被国人们杀死,以绝后患)。
当时,听闻公子欣时将要出外流亡的消息后,很多曹国贵族和国人们都打算抛弃在国内的家业和地位,追随他一同出外流亡(可见公子欣时的人格魅力有多高,当初也是被迫出国流亡、且同样品行高尚的晋公子重耳,恐怕都都比不上此时曹国公子欣时的超高人气)。
就在公子欣时奉曹宣公灵柩回国之初,弑君篡位的曹成公眼见曹国大夫和国人们都拥护弟弟公子欣时、还要为他争取国君之位时,心中很是震怒,曾想动用武力镇压此事。但让曹成公没想到的是,曹国的贵族和国人们大多不理会自己的命令,即使公子欣时要主动出外流亡,他们也还想跟着公子欣时一起流亡。
这一下子,曹成公就慌了手脚(曹国国小力微,要是再三发生内讧,国家必将因此遭受极大损耗,外部的觊觎势力也会趁虚而入;到那个时候,曹国宗庙社稷还会不会保存,就不好说了),于是马上认怂,准备去找弟弟协商。
因为担心人心思变、国家发生内斗,由此引起导致社稷倾覆的祸乱,一心要维护自己君位稳定、又无计可施的曹成公,只得到亲自到公子欣时的封邑中去向弟弟认罪,请求他无论如何也要留下来,不要出外流亡,以维持曹国社稷的稳定。
公子欣时本来就对曹伯之位丝毫不感兴趣,也没有借此来攫取个人政治资本的意思,出外流亡的想法,只是为了避免国家因此而发生内乱。既然兄长都已经向自己低头认罪了,还保证绝不会因此而追究其他那些拥护自己继位的贵族国人们的过错,那还有什么话说。因此,公子欣时也就答应了兄长曹成公的请求,不再想着要出走他国流亡,而是留了下来,协助曹成公治理国家。
在答应了兄长曹成公的‘留下来’请求后,为了向国人们表示自己的‘无心君位’诚意,公子欣一从封邑回到国都陶丘,就将自己的全部封地都主动交还给了国家(也就是交给了曹成公来处置),在取得曹成公的进一步信任的同时,也给全体曹人树立了一个高尚的道德标杆和榜样。
但让曹成公没有料到的是——曹国的国人们原谅了他的弑(储)君篡位不义举动,公子欣时也答应协助他治理国家,曹国表面上来看已经走出了危机;但诸侯盟主晋国(晋厉公)却并没有忘记曹成公弑君自立之事,该给曹国的惩罚,早晚要给。
晋厉公当初是要让国人们可以休养生息、恢复晋国因为麻隧大战而造成的国力上损失,这才勉强放过了曹成公,没有立即发兵来找他算账;但不找他的麻烦,并不代表着晋国不出面干涉这件事,曹国因曹成公篡位自立而造成的后患,马上就要来到。
那就是下一篇文章的故事了。
等不及了,先看看百度[呲牙笑]。
作者写的很详细,但是现在有耐心看的人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