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要办“千僧斋”,刨根问底究竟“斋”作何解?

福老大 2024-11-25 12:42:11
12月4日,农历十一月初四,福鼎资国寺即将办一场“千僧斋”。这是闽东地区民间信仰的一次文化盛会,也是继2019年后,资国寺再次汇聚国内外上千位出家僧众而举办的庄严活动。

“斋僧”是一种布施,在佛教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出家人的物质供养,也是布施者本人慈悲心、功德心的体现。佛陀曾言:与其别请五百阿罗汉,不如以一颗清净平等之心,依次供养一位凡僧,由此可得无量福报。这正是“众生平等,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阐释了布施当具真诚和无分别心的思想。

当我们提及“供斋”,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不用“供饭”而偏要用“斋”字?要知道,华夏五千年文化,每个文字背后都有不一样的灵魂。比如,《西游记》中,高老庄师徒收八戒那一段里,玄奘对老高头所言:“我们是行脚僧,遇庄化饭,适处求斋”。“适处”,意味着一个合适、恰当的地方,暗示了“斋”并非随意可得,它要求特定的环境与心境相匹配。

追溯“斋”字的起源,它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字形中蕴含着“示”与“齐”的结合,象征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顺应。春秋文字中,“斋”字本是从示、齐声,“⿱厽〢”乃古“齐”字,这种现象叫作借笔;而齐是形容禾苗出穗后,天然而平齐的状态。《说文解字》说“生而齐者,莫若禾麦也”,讲的就是禾麦“随地之高下而高下,似不齐而实齐”,象地法天的自然状态。

禾苗出穗后自然平齐代表着一种和谐、统一与自然的法则,因而《说文解字》将“斋”解释为“戒,洁”,即一种戒除杂念、保持身心纯净的状态。因此,“斋”不是对食物的简单称呼,更代表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与表达。

古人对达到“斋”的状态有严格而细致的要求,至少包括:沐浴、明衣、食素、迁居四个方面,为表虔诚尊敬,动辄还要“斋戒三日”。简单理解就是,干净整洁,身着布衣,三餐食素,不近女色,以显示恭敬重视。

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与精神表达,“斋”必然是与场合相联系的。自古以来,“斋”这个字一般会用于祭祀、朝拜、宗教、读书等庄重场合。这也是为什么唐僧说“适处求斋”,意思就是: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沐浴更衣,吃素、打坐、念经做完一套。当然了,这“适处”也定然是有僧人住锡的寺庙了。

回到福鼎资国寺即要举办的“千僧斋”,它绝非仅仅是一场千僧共食的素宴,而是一次具有历史传承的文化活动。一方面,这是社会大众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回向十方信众的祈福功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