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授:经常说这4句话的人,注定婚姻不幸

沐雪夕月 2025-04-10 08:12:47

我们都知道,小两口过日子,之间的磕磕绊绊绝对少不了。

而恋爱时彼此刻意隐藏起来的坏毛病和小脾气,都在结婚之后慢慢地暴露无遗,这也成为了小两口经常拌嘴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JohnGottman对婚姻持久预测的准确率高达96%,他说:“我观察一对夫妻5分钟,就能判断他们未来是否会离婚。”

在他的爱情实验室里,他提出冷漠、指责、不屑、防卫心四个因素,决定了爱情和婚姻的质量。

因此,心理学教授总结出:经常说这4句话的人,注定婚姻不幸。

01

“这就是你的错!”

看过这样一句话:“婚姻里最贵的奢侈品,叫容错率。”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与伴侣发生矛盾时,都会一味地认为是伴侣做错了,甚至逼着对方和自己道歉。

可是你知道吗?当指责成为条件反射,婚姻就变成了法庭。你当审判长,爱人当被告,每件小事都要开庭审理。但真相却是:家原本应该是最不需要分对错的地方。

心理学有个词叫“防御性倾听”,就是说,当人感受到攻击时,耳朵会自动过滤掉所有解释,只剩下“战斗或逃跑”的本能。

所以,你每说一次“都是你的错”,都是在给伴侣套上更厚的铠甲,直到有天TA连你的关心都听不进去。

真正成熟的婚姻观,是把“谁错了”换成“怎么办”,打翻的牛奶不需要审判,需要的是共同拿抹布的手。

记住:允许伴侣犯错,其实也是给自己的情绪留条生路。

02

“你跟人家谁谁谁比比,人家比你强多了。”

我们常说,比较是婚姻里的慢性绞杀,可是在婚姻生活中,有的人就喜欢经常拿配偶和别人比较,说:“你看人家的老公(老婆),比你强哪儿去了。”

这句话的可怕在于:它把婚姻变成了竞技场,让伴侣永远当输家。

其实,你拿伴侣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来比,本质上就是用理想化模型在打击眼前真实的人。

比较产生的从来不是动力,而是持续扩散的自我怀疑。当一个人长期活在“我不如别人”的阴影里,要么在沉默中枯萎,要么在反击中爆发。

更危险的是,这种比较往往折射出我们自己未完成的人生课题,可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匮乏感,或是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聪明人其实早就看透了:婚姻不是选秀节目,没有冠军奖杯。把“别人家的配偶”挂在嘴边来比较的人,本质上就是在否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03

“我这么累、付出这么多全都是为了你。”

有的人总喜欢把自己的烦恼、劳累的原因都归在另一半身上,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我付出了什么?

这句话就是一种情感道德绑架,就像是甜蜜的砒霜,用自我感动包装着的情感勒索。表面是说自己的付出,实际上在说:“你欠我的,必须按我的要求偿还。”

当夫妻之间的付出变成记账本,婚姻就成了债务关系。可怕的是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意识不到:他嘴里所谓的“牺牲”,可能只是自我感动的幻觉。

真正健康的付出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呼出去时不求回报,吸进来时心怀感恩。

记住:所有带着委屈的付出,最终都会变成刺向关系的刀。所以,与其说“我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不如说“我需要你和我一起分担”。

04

“你必须去做某事,否则就是不爱我。”

对另一半下威胁性的命令,这是婚姻里最危险的逻辑陷阱,当爱变成要挟的筹码,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就异化成了人质谈判。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威逼利诱下的服从,而是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利。

那些用“否则就是不爱我”来下命令的人,本质上是在用安全感做赌注,短期或许能赢得妥协,但透支的却是对方信任账户里的巨额存款。

所以,要小心那些把爱当遥控器的人。

好的婚姻应该像跳双人舞,有时你进我退,有时并肩而立,但绝不会出现拿尺子来量步子的大小。

05

婚姻治疗师戈特曼说过:

“离婚往往不是败给原则性问题,而是死于日复一日的精神窒息。”

所以,以上这四句话就像四把钝刀,不会立刻见血,却能让感情在经年累月中溃烂。

真正毁掉婚姻的从来不是某个重大错误,而是这些渗透在日常对话里的否定、比较、绑架和威胁。

它们就像白蚁般啃噬着夫妻关系的根基,直到某天轻轻一推,看似完好的婚姻便会突然崩塌。

所以改变说话方式,对夫妻感情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你必须听我的”到“我们一起来商量这个问题”,就是对彼此一生的成全。

古人也常讲: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

其实就是在讲陪伴的过程,这个陪伴是温情、知冷知热的陪伴,还是冷漠冰疙瘩的陪伴,往往决定了婚姻幸福指数。

总之,夫妻关系,宽容一分,得一分和谐;欣赏一分,得一分喜悦;感恩一分,得一分幸福;体贴一分,得一分温情。

而长久幸福的婚姻,需要婚前用智慧去识别良人。

婚后则是一场修行,修掉自己的坏脾气和控制欲,用智慧和包容而不是用蛮力和任性去经营自己的幸福。

0 阅读:31

沐雪夕月

简介:岁月静好,年华无伤,一切都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