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在后世的评价很高,他为人称道的功绩之一是“诛杀三奸”,这也受到后世很多文人的好评。天下观军容使鱼朝恩便是所谓的三奸之一,李豫处死鱼朝恩的事情也受到后世君王效仿。宋朝大文豪苏辙、明清思想家王夫之,都对此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帝王权术应用到极致的典范。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认为,鱼朝恩被李豫处死,是因为他独揽朝权,干预朝廷政治,设置昭狱,迫害大臣。然而翻看当时的史料记载,却很难看到鱼朝恩有切实的罪状。他作为李豫最宠信的宦官,却在寒食节的皇宫宴会上被诱杀,留下了不少疑点。
鱼朝恩是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时期宦官专权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深受这两位皇帝宠信的心腹。在唐肃宗时期,鱼朝恩是地位仅次于李辅国的宦官首领,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观军容宣慰黜陟使”。这个特殊的官职是李亨发明的,其目的是让鱼朝恩作为皇帝特使,代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权。当时唐朝以藩镇军团抵御安史之乱叛军,以郭子仪、李光弼等为首的藩镇节度使,组成了平叛大军。李亨担忧这些藩镇军队势大难制,便让鱼朝恩以监军的身份代行元帅的职务。由此可见唐肃宗李亨对鱼朝恩的宠信,让他成为了事实上的天下第一监军。
李亨去世后,李豫即位,鱼朝恩继续以观军容使的身份协助郭子仪、李光弼等副元帅管理平叛大军,依旧是唐朝军方高层的重要人物之一。安史之乱平定后,鱼朝恩回到朝廷,因在吐蕃入侵中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神策军本是西北的戍边部队,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年间重用名将哥舒翰,于是将他的军队调入北衙禁军,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成为唐朝中央禁军的核心主力。鱼朝恩统率神策军,掌控了唐朝中央禁军的军权,也标志着这支军队正是成为唐朝皇帝直接指挥的天子禁军。
鱼朝恩掌握神策军后,却权势急剧膨胀,不但干预朝政,而且在北衙设置昭狱,有了明朝时期锦衣卫和东厂的味道。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以宰相元载为首的朝廷大臣的不满,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最终元载说服了唐代宗李豫,然后收买鱼朝恩的心腹周皓、皇甫温二人,趁着寒食节皇宫宴会将鱼朝恩诱入宫中。最终李豫给鱼朝恩定了图谋不轨的罪名,让周皓将其缢杀于内侍省,对外宣称“朝恩受诏乃自缢”。鱼朝恩死后,自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宦官专权的态势得到抑制,朝廷大权回归到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大臣手中。
虽然史书上给鱼朝恩扣上了不少的罪名,但没有确切的给下任何鱼朝恩该被处死的罪状。说鱼朝恩迫害大臣,但并没有记载任何一个案子。虽然鱼朝恩的确干预了朝政,但他作为国子监事,兼管光禄寺、鸿胪寺、礼宾、内飞龙、闲厩使等职的官员,朝廷中的事情却也是必须要管的。由此来看,鱼朝恩似乎并没有非杀不可的罪名,即便是被处死后,唐朝朝廷也没有对外公布这方面的信息。于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提出了问题,鱼朝恩作为李豫的第一心腹,到底是什么原因触怒了皇帝,最终惹上了杀身之祸?
从史书记载来看,唐代宗李豫并不是嗜杀的皇帝,甚至他还有点任人唯亲的习惯。他对自己的心腹极好,并不会轻易的处置心腹要员。比如吐蕃入侵长安时,李豫被迫逃到陕州避难期间,朝廷大臣们弹劾并要求处死程元振,他都始终没有松口。最终他保下程元振的一条命,让其罢官回老家避避风头。鱼朝恩作为程元振被杀后的继承人,在李豫身边起着同样的作用,算是最为心腹的宦官首领。李豫赋予了鱼朝恩极大的权力,这些权力已经远超他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可以说此时李豫对鱼朝恩是非常信任的,否则也不会让其统率神策军。
很多史书上说李豫在寒食节的皇宫宴会上指责鱼朝恩图谋不轨,鱼朝恩进行了自辨,但是去依旧被处死了。从中国古代的传统来看,图谋不轨这种罪名是似是而非的,和欲加之罪没什么两样。实际上鱼朝恩死后,也没有具体给出图谋不轨的任何事件或者信息。从这些方面来看,所谓鱼朝恩的罪名只是对外的托词而已,甚至没有人仔细的去给他罗织罪状,只是随便的搪塞了一下。这便为鱼朝恩之死留下了不少疑点,让后世学者们议论纷纷。然而从李豫身上的史料上出发,却也没有找到具体的处死动机,让这段历史蒙上了一层迷雾。
结合当时的史实分析,处死鱼朝恩的关键人物是两个,李豫和元载。元载自不必说,他作为朝廷的宰相,在权力受到鱼朝恩威胁时,肯定是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的。李豫在案发前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对鱼朝恩不满,难道仅凭元载的一面之词,他就对自己的心腹起了猜忌,然后将其诱杀?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鱼朝恩还算什么心腹?如果有这种猜忌,李豫又为什么会把神策军的权力赋予鱼朝恩?从这方面看,史书上说的鱼朝恩的罪名明显是难以成立的,只是唐朝官方的托词。李豫处死鱼朝恩不是并非元载推动的,只是借元载实施而已。
因为李豫在事发前没有表态,所以很难直接锁定具体的原因,只能从当时的政治环境上进行分析。当时有一个细节,鱼朝恩在掌握军权后,对自己的老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参与处死鱼朝恩的周皓、皇甫温二人便是鱼朝恩的老部下,也是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在事发前,皇甫温为陕州节度使,鱼朝恩死后被升级为凤翔节度使,但治所依旧在陕州。周皓资格比较老,他最早随哥舒翰攻打吐蕃,在夺取石堡城立功授执金吾。安史之乱后因功升任丹延都团练观察使,鱼朝恩死后继续在神策军中任职。
从这些将领中的任职可以看出,他们是横跨中央禁军和藩镇军两个系统的。鱼朝恩的老部下既有在地方当藩镇节度使的,也有在中央禁军中任职的,可以说是遍布唐朝军界。再加上他作为内侍宦官的首领,又兼任了朝廷中的不少职务,可以说他的权力把持了唐朝军政两界的各方关键职位。作为李豫的心腹,鱼朝恩比他的前任李辅国、程元振的权力范围更广,与军队的关系更好。李辅国和程元振虽然掌控禁军,但毕竟是宦官出身,与禁军并不贴心,只是借皇帝掌权。但鱼朝恩却因为长期参与安史之乱,成为禁军和藩镇军中最有影响力的宦官。
因为唐肃宗李亨纵容宦官掌权,所以唐朝军队中遍布宦官监军,而鱼朝恩就是这些监军的首领。他在当监军时一度代理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权,其手中权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当时连名满天下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都要听从鱼朝恩的安排和命令。这种情况是唐朝朝廷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又要限制藩镇军的权力,所以才选择的临时性方案。但是在李豫即位后,不久便平定了安史之乱,让鱼朝恩继续掌控这么大的军权便没有必要了。反而为了制衡地方藩镇军的势力,朝廷采取了虚弱和掣肘的策略,逐步减小藩镇军对朝廷的威胁。
前文讲过,李豫之所以在吐蕃入侵时力保程元振,便是为了让宦官集团能够继续制衡藩镇军,以达到内外朝权力平衡的目的。这种权力平衡是李豫的治国之道,也是避免其中一方专权独大威胁到皇帝的宝座。鱼朝恩作为程元振的继任者,也有着同样使命,就是以宦官集团掣肘朝廷大臣和藩镇军队,维护朝廷势力之间的平衡。然而鱼朝恩的所作所为是违背这一目的的,他的确压制了以元载为首的朝廷大臣,却与地方的藩镇节度使来往密切。他甚至安排自己的老部下在地方当节度使,成为横跨禁军和藩镇军的存在。
站在李豫的角度,他这就不得不对鱼朝恩产生担忧,甚至于是猜忌了。他宠信鱼朝恩的目的是维护禁军和藩镇军的平衡,结果鱼朝恩却搞成了禁军和藩镇军合流,这便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即便鱼朝恩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意,但这不得不令李豫感到担忧。安史之乱平定还没有几年,又接连发生了吐蕃入侵和仆固怀恩反叛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李豫对军权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后来鱼朝恩和郭子仪的关系改善,主动请郭子仪赴宴,并说出“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的话。因此他不敢冒这种险,因为一旦事发不可控制,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作为皇帝,为了国家和个人权势两方面的考虑,李豫都不会容忍鱼朝恩继续掌控禁军和藩镇军。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宰相元载的有意推动,李豫对鱼朝恩下杀心就能够理解了。至于鱼朝恩是否独揽朝权,是否迫害朝廷大臣,这都不是李豫在意的。反而鱼朝恩和朝廷的矛盾越大,与元载斗争越发激烈,李豫就越放心。因为只有这样的斗争,才能让朝廷的权力趋于平衡,让他的皇位稳固。如果手下都走到一起了,李豫就该担心发生叛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李豫处死鱼朝恩并非因为他在朝中权力太大,而是他与藩镇军之间的利益链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