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毛主席让李卓然降8级当科长,他却笑着说这说明党器重我

史在没有弦 2025-01-03 02:51:37

李卓然曾是毛主席的亲密秘书、遵义会议的重要参与者,以及红军长征中的坚定支持者,他为党和军队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与毛主席并肩作战到领导西路军穿越敌后,李卓然以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领导力,赢得了革命同志的尊敬和后人的敬仰。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保持谦逊,淡出领导岗位,终老于北京。李卓然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故事为何未能被更多人铭记?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晚年的李卓然和妻子

李卓然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在红军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革命的岁月里,李卓然曾为党和军队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在遵义会议上,他是20位关键参会者之一,他为毛主席最终成为我党和我军的最高领导人,投下了决定性的一票。

1899年李卓然出生于湖南湘乡洪塘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他在湘乡县立中学接受教育,并开始广泛接触进步书籍。随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李卓然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独立见解,他渴望改变社会的旧有格局,向往光明与真理。正是这种思想的引领,使得他早早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逐步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1920年,李卓然为了追求更加深刻的思想启蒙,决定前往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在法国的岁月里,他不仅通过工读来维持生活,更通过广泛的接触和学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李卓然通过与各类进步人士的接触,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并在这个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延安时期的李卓然

1926年李卓然离开法国,前往苏联继续深造。在苏联,李卓然进入了多个知名学府,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等。这段时间,他系统地学习了革命理论、军事战略以及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

1930年,李卓然回到了祖国后积极参与党的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为党在上海的力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李卓然被调到中央根据地,担任了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1934年10月,李卓然作为核心干部之一,一同开始了长征,长征初期红军在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下,遭遇了严重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彻底改变了革命的命运。李卓然作为参会代表之一,亲历了这次历史性的转折。

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对红军指挥和战略的全新思考,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领导。李卓然全力支持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并在会上明确表态,表示全力支持毛主席的军事战略。这次会议调整了军事指挥层,还为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革命注入了新的动力。

遵义会议后李卓然被任命为红五军团政委。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他积极落实会议精神,纠正“左”倾错误,加强部队政治学习,提高士气。在他的带领下,红五军团战斗力提升,还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1935年5月,红军面临生死攸关的大渡河战役。李卓然作为先头部队的一员,参与制定了周密的渡河计划,亲自指挥部队渡河,成功突破敌人封锁。这一胜利为红军主力的顺利过河创造了条件。

遵义会议油画

接下来的泸定桥战役更是生死一线。李卓然带领部队冒险强渡泸定桥,22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为红军主力的过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在长征的艰难旅程中,李卓然带领红五军团穿越草地,面对极度恶劣的环境,他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确保部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为红军北上创造了条件。

1936年7月,李卓然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积极参与了西北局的筹备工作。任弼时在与李卓然等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党和军队的统一至关重要,必须建立一个集中的领导体制,这一观点得到了李卓然的全力支持。

李卓然坚信,只有党和军队统一起来,才能够有效应对内外压力,确保革命胜利。因此,他协助朱德总司令与张国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坚决反对张国焘在党内分裂的行为,并为红四方面军重新北上的战略调整做了大量工作。

特别是在1936年9月,西北局在漳县召开会议,与张国焘展开了正面斗争,最终朱德与张国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明确指出四方面军应当北上,而非西进。10月底,红三十军、红九军、红五军依次渡黄河西进,正式开始西征。9日中央指示将河西部队改编为西路军,由陈昌浩、徐向前担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李卓然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

西路军成立后,李卓然不仅负责管理政治工作,还亲自参与了士气的鼓舞和政治思想的动员。他深知,打仗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谋,因此他经常与指战员们谈心,向他们阐述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技巧。

为了振奋军心,李卓然还亲自创作了几首歌谣,带领全军一同传唱,增强士气,激发全体战士的革命热情。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不畏挑战,尽力确保西路军能够完成使命。

毛主席

11月9日,李卓然和陈昌浩、徐向前等领导带领西路军,开始了艰难的西征。随着西路军一路西进,迎接他们的是马步青、马步芳等地方武装的强大压力。西路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李卓然曾回忆说:“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西路军这支两万人的队伍,打得不足千人,许多同志早上还在一起,到中午就不在了。”这段艰苦的历史让李卓然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许多连长和指导员在前线牺牲,甚至连炊事员也肩负起了前线指挥的重任。

1937年3月,由于敌人不断加大压力,西路军终于难以抵挡,原本近两万人的西路军最终只剩下了不足3000人。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由李卓然等人组成工作委员会,统一指挥余下的西路军。李卓然被任命为工委书记,并主张部队进行集体行动,尽量避免与敌人发生直接冲突,力图保存实力并寻找回归延安的机会。

李卓然

李卓然始终认为,西路军的失败与失去党中央的指示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他认为能早日和党取得联系才是重中之重,不过面对没有汽油和电池的困难,李卓然和电台工作人员一道,艰苦钻研,最终成功地制作出手摇发电机,打破了与外界的隔绝,并成功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中央给出的回复是:“西路军要走出祁连山,到新疆星星峡,党中央派陈云、滕代远接你们。”这条信息传到李卓然的耳中,他不禁感慨:“好了,流离失所的孩子,终于找到了爹娘!”

1949年4月,李卓然被任命为东北局常委,同时兼任宣传部长等多个重要职务。李卓然以他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赢得了当时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在他的领导下,东北地区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团结和凝聚一批知名的知识分子与文化工作者,他推动了教育和教学改革,为东北的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卓然

李卓然对文艺界的支持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他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鼓励他们发挥创意与才华。这一举措使得当时的东北文化艺术氛围异常活跃,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许多本土的艺术家也因此得以崭露头角。

1954年,李卓然被调往北京工作,这一变动对他而言不仅仅是职务的变动,更是生活和健康的巨大挑战。刚到北京不久,李卓然的健康状况便开始急剧下滑。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知他,病情严重且可能无法坚持超过五年。

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卓然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辞去了中宣部副部长及中央马列学院院长的职务。尽管中央领导层多次挽留,李卓然依然坚决辞职,他知道,自己已不再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毛主席

中央的领导们深知李卓然的才华与贡献,因此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慎重考虑,最终在1955年4月批准了李卓然的辞职申请,解除他在马列学院院长的职务,并继续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在这期间李卓然的身体状况依然未见好转,依靠药物和休养勉强维持着日常工作,他在职场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到1959年,尽管李卓然依旧名义上是中宣部的部长,但他几乎没有在公众场合露面。他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许多人开始传言他可能已经去世,甚至有不少人对他是否还活着产生了疑问。

直到1965年,李卓然在一次偶然的场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线。当时他陪同周总理参观了空政人工团的演出,这一幕被在场的群众注意到。有人看到周总理身边的那位老人,才意识到这是曾经的中宣部部长李卓然。公众的好奇心被激发,李卓然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带着些许敬仰和好奇的目光,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记忆中。

合照

此时的李卓然,虽然身体状况日益堪忧,但他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巨大贡献依然让他在国家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推动东北教育改革和文化振兴方面,李卓然的名字与他所做的努力始终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复出虽然短暂,却依然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曾为国家、为民族发展不懈奋斗的身影。

李卓然于1989年在北京去世。他的一生几乎没有追求过个人的名利,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保持着革命者的朴素和坚定。在他生活的屋子里,始终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这成为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在李卓然逝世后,党和国家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和尊崇,许多领导人亲自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在这场追悼会中,孙毅将军为他题写的挽联:“淡泊名利,襟怀坦白”,成为了李卓然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这既是对他为革命事业倾尽心血的褒奖,也是一种对他淡泊名利、为人民利益奉献一生的高度肯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