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两位巨人曾在瑞士的日内瓦相遇,一位是中国的总理周总理;另一位则是以“流浪汉”形象风靡全球的查理·卓别林,在这场宴会上他们相谈甚欢,从艺术到政治,从过去到未来。这次会面留下了怎样的佳话?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合照
周总理邀请卓别林,这绝非一时兴起,更非对明星的盲目追捧。卓别林还是早期电影中宣扬进步思想的先驱者之一,这一身份让他在美国的艺术生涯充满了波折。
1889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童年便尝尽了人间冷暖。凭借天赋与机遇,他踏入剧团,后远赴美国好莱坞,开启了辉煌的演艺生涯。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卓别林以《淘金记》等作品迅速走红,成为喜剧界的璀璨明星。
但他并未沉迷于名利,而是怀揣着对正义的追求,用电影作为武器,讽刺社会现实。1936年的《摩登时代》,便是他这一理念的杰作。影片中,流浪汉夏尔洛在生产线上的遭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震撼。
卓别林
但卓别林的进步思想却招来了美国特工的注意。他被列入“危险分子名单”,面临要么放弃理想,要么离开美国的抉择。卓别林毅然选择了后者,前往瑞士定居,继续用电影传达自己的声音。
在那里他继续利用自己在影视圈的人脉和资源,投资拍摄了多部影片,在1940年上映的《大独裁者》中,以一场震撼人心的和平演讲,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电影史上。
那场演讲如同黑暗年代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人性的光辉,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据说,就连大独裁者的原型希特勒,也曾独自观看了两遍这部电影,其内心的波澜,无人知晓,但卓别林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他无愧于大师的称号。
周总理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世界却并未因此走向和平,反而陷入了更为动荡的局势。美苏两大势力从朝鲜战场抽身,却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更为紧迫的战争阴影。为了呼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五大国携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日内瓦会议。在这场会议上代表中国出席的,正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赢得了与会各国的尊重和赞赏。而台下一位特殊的观众也被深深感染,那就是卓别林。不过其实周总理也非常喜欢卓别林,卓别林的喜剧,虽然表面轻松幽默,但内里却蕴含着对底层人民的深情厚谊。他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些被遗忘的人群发声,让他们的故事得以被世人所知。
周总理
然而卓别林的这份倾向,却让他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备受排斥。在麦卡锡主义泛滥的年代,他被扣上了“通共”的帽子,甚至被直接驱逐出了美国。卓别林被迫带着妻子前往瑞士定居,从此远离了电影圈的喧嚣。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反而更加关注世界和平和底层人民的反抗。他经常为被压迫的人民发声,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正义和和平呐喊。
进入50年代后,由于身体原因,卓别林逐渐淡出了大荧幕。他隐居在自己的小院子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1954年,一通来自周总理的邀请电话,打破了他平静的晚年生活。
周总理
那是一个初夏,在卓别林那充满艺术气息的隐居之所,电话铃声骤然响起,管家匆匆接起,只听那头传来的是周恩来总理代表的温和声音。原来周总理正于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偶然间得知卓别林一家也居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便特意派代表发来邀请,希望卓别林夫妇能带着孩子们一同与他共进晚餐。
管家挂断电话后,一脸惊讶地走向正在书房沉思的卓别林,轻声汇报道:“先生,您可能难以相信,中国的周恩来总理,那位在东方享有盛誉的领袖,竟然想邀请您、夫人还有孩子们一起参加晚宴!”卓别林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诧异,嘴巴不自觉地张成了一个圆圈,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喜的光芒。他平日里虽不乏社交名流和西方高层人士的邀约,但这次来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大国的邀请,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与荣幸。
卓别林剧照
当卓别林收到周总理的邀请时,他既震惊又欣喜。虽然两人素未谋面,但都是和平的坚定拥护者,仿佛有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卓别林曾来过中国,对中国有所了解,但这次见面却非同寻常。他将要见的是中国的领导人,这让他倍感荣幸。于是他决定带着全家人一同赴约,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敬重。
7月18日,卓别林夫妇准时抵达。周总理早已等候多时,陪同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等官员。周总理心思细腻,特地邀请了越剧演员范瑞娟和五位从布拉格飞回来的电影工作者,以让卓别林感到更加自在。
卓别林刚进门,周总理就热情握手,并笑称40年前就“认识”了卓别林,因为他的电影早已深入人心。周总理还提到《城市之光》中对资本主义的批评,让卓别林倍感亲切。
相会场景
落座后,周总理问卓别林对中国有何印象。卓别林表示,他早就了解中国文化,还知道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故事,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周总理等人听后大笑,对卓别林的功课表示赞赏。
周总理感慨地讲述了中国革命的不易,卓别林听后幽默地说:“现在好了,中国再也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周总理笑着回应,气氛十分融洽。
聊着聊着,话题转到了中国的文艺事业。周总理问卓别林是否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这部电影。卓别林眼睛一亮,表示早已听说过这部中国电影经典,但一直无缘观看。
剧照
周总理听后,立即安排人给卓别林放一场中国电影。卓别林听后欣喜若狂,对周总理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随后周总理陪同卓别林走进餐厅。餐桌上摆满了各式美味佳肴,鱼翅、燕窝、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周总理笑着说:“这都是我们的厨师精心准备的,希望卓别林先生能喜欢。”
在宴席间周总理频频举杯,向卓别林致以诚挚的祝愿。卓别林回应道,他虽非共产党人,但衷心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远离战争的纷扰。餐桌上佳肴满目,卓别林对每一道菜都赞不绝口。这时周总理特意拿出了茅台酒,笑着介绍道:“这是贵州的茅台酒,中国最好的酒,喝多了也不会上头。”
茅台
卓别林好奇地品尝了一口,顿时眼睛一亮:“这酒,烈而纯厚,真是男儿之酒!”接着,他试探地问:“我能带走一瓶作纪念吗?”周总理爽快地答应:“没问题,一会结束给你带两瓶回去。”卓别林喜出望外,竟站起来表演了一段滑稽的走路动作,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宴会高潮时,服务员端上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北京烤鸭。这是周总理特意从中国京城全聚德请来的大厨现场烹制的。卓别林望着烤鸭,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他却并未急于动筷,而是郑重地向烤鸭敬了个礼。这一举动让众人忍俊不禁。周总理笑着吩咐厨师将烤鸭片好,供大家品尝。
烤鸭
大厨手法娴熟,片刻间,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鸭肉就呈现在了大家眼前。周总理邀请卓别林趁热享用,卓别林却摇了摇头,认真地说:“我在舞台上和电影里创造的角色,很多灵感都来自鸭子走路的神态。它们是我的灵感之源,我不能吃它们。”
周总理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敬佩,随即笑道:“不过今天可以破个例,毕竟这不是美国生长的鸭子,是中国的北京烤鸭。”说着他亲手为卓别林夹了一片烤鸭,卓别林品尝后,连声称赞。
他还兴奋地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你们知道吗?世界各地的人为了欢迎我,都会学走鸭子步。那可是我标志性的欢迎仪式哦!”说着,他站起来,夸张地模仿起鸭子走路的样子,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剧照
饭后,周总理安排了一场特别的观影活动,让卓别林观看《开国大典》的纪录片。卓别林看得津津有味,观看完毕后,他赞不绝口:“这部作品太棒了!无论是艺术表现还是色彩运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希望中国能多出一些这样的彩色影片,让世界看到中国更多的魅力和故事。”
卓别林回到家后,深感周总理给予他的热情与关怀,决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谢意。他亲自将自己主演的电影《舞台生涯》拷贝成光盘,精心包装,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周总理。
剧照
周总理也以同样的诚意回赠了卓别林一张两人合影的照片,并亲笔签名,附上温暖的寄语。然而卓别林对中国的支持远不止于此。曾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戏剧节上,他带着家人专程从瑞士飞来观看中国演员在萨拉•伯纳尔剧院的演出。
周总理与卓别林的友谊,打破了语言、职业与地理的界限。他们的情谊源于共同的人文关怀和对世界和平的理想。周总理称卓别林为“维护人类和平与文化进步的坚强卫士”,而卓别林则称周总理为“伟大的政治家,待人亲切谦和”。
周总理
1958年,卓别林正式宣布退出影坛。他选择了日内瓦湖畔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远离了喧嚣与繁华,开始沉浸于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之中。卓别林倾注了五年的心血与智慧,一字一句地雕琢着这部自传,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还原得真实而生动。
1975年卓别林收到了来自英国王室的崇高荣誉——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亲自授予他大不列颠帝国勋章。卓别林深感荣幸,这份荣誉如同他艺术生涯中的一枚璀璨勋章,永远闪耀在他的心头。两年后卓别林在瑞士的宁静中悄然离世,享年88岁。
参考文献:
《周总理和卓别林的一段情谊》一丁
《周总理与卓别林一段难忘的情谊》冯晓蔚
《“梁山伯”巧会卓别林》袁璋
《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艺术》李亚平
《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前前后后》刘武生
《周总理宴请卓别林趣闻》舒军
《周总理宴请卓别林》文史春秋
《周总理请卓别林吃烤鸭》唐军
《周总理、卓别林与烤鸭》袁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