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很多次被外国在某项技术上“卡脖子”的情况。比如我国研制原子弹与氢弹的时候,负责这两种核弹的元勋邓稼先,就因为回国而耗费了诸多力气才成功返回。
而现在,我国也一直在某些产业被外国技术卡着,各类芯片的研制,新型军事装备的制造,这其中无不参杂着外国的阻挠与我国人才的艰苦奋斗。在不断地发展技术的过程中,也并不是只有研发初期被外国“卡脖子”的困难。
刚研发出来的产品,若是没有人试验,就不能说是研发成功的,而就在试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风险。2006年,梨山村上空飞过一架失控的飞机,机上的34名专家不幸牺牲。这这次空难后,我国战机试飞的规则中的出现了一条严禁违反的要求。这次试验是怎么回事?这个严令不能违反的要求又是什么?

这次试验中失控的飞机是正在研发的预警机“空警-200”,预警机全称为空中指挥预警飞机,从名称也看得出,预警机的作用正是空战的指挥和预警。预警机上常常装有众多监测、通信设备,为军中的战机提供空战方面的情报和数据。
可以说现代空战中,预警机作为担任探查情报的斥候和负责指挥调度军队的将军的双重身份,其作用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止保证着空军作战时对于敌军的洞察力,也肩负着不让敌军伤害到我军的任务。
可想而知,在这种关键机型的配备下,哪方军队没有类似的机型,就要被敌军暗中袭击,落入下风。因此,预警机的研发一定是重中之重的,但当我国想要进行预警机的学习与研发时,不出意外地受到了外国的阻挠。

其实早在1969年,我国就曾以苏联的轰炸机为模板,仿制改装过预警机,也就是这次空难中“空警-200”机的老前辈“空警-1”,但由于技术限制以及实用性低等原因,“空警-1”并未投入使用。
而预警机所需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雷达,雷达系统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预警机的优劣。因此,我国在27年后,向以色列购买了几套雷达系统,想要用在预警机的研发上。
但以色列是收到钱愿意卖给我国了,美国并不愿意我国可以顺利地将预警机研制出来。因此,在美国的干涉之下,我国这次购买近乎失败,虽然得到了以色列的违约金,但技术的缺失仍然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这时,俄罗斯得到消息,曾经试图向我国出售俄他们所研制的预警机机型,但我国在被美国卡了一手后,意识到再依赖国外的技术,我国的相关技术就永远不可能有发展。因此,在以色列违约的刺激下,我国拒绝了对俄罗斯预警机的购买,而是决定自主研发预警机型。
而在我国研究人员与电子战专家的努力下,我国的预警机机型“空警-200”和“空警-2000”相继被研发出来,而这次空难则发生在“空警-200”的第二次试飞期间。
这次试飞对于“空警-200”的使用十分重要,因此34位电子战专家无一不期待着自己成果的成功,因此,他们全部坐进了“空警-200”的机舱中,想要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数据。
但他们谁也没料到,自己做的雷达系统没出什么问题,飞机本身却出现了事故。也因此,34位专家全部罹难,6名机组成员也丧身其中。这次空难后,我国的战机试飞从此禁止很多专家同时参与在一次试验之中。

但空难是发生了,为什么以成熟机型改装的飞机却出现了飞行问题?这事还是得从最开始说起。
这天是“空警-200”第二次试飞的日子,这次试飞对于我国自己研发预警机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34位电子战专家齐齐坐进机舱,只希望雷达系统不出现任何意外。
起飞前,有专家对同事说:“这次要是还有故障,咱们这十几天的加班就算是白费咯。”同事们都让他闭嘴:“你可别乌鸦嘴,咱们检测过的,肯定没问题。”他身旁的专家道:“对啊,你可别这么说,这次就算是飞机出了问题,雷达都不会出问题,咱们测试多少回了,你放心吧。”

一边的机组人员道:“专家们,你们要一起上飞机吗?如果加上雷达的重量,飞机的载人数量应该要比原机型少几个人。”专家们都肯定地进了机舱,比载重稍微多几个人也没什么问题,况且这次试飞的航程也并不算太长。
马上就到起飞时间了,专家们一边盯着窗外,一边看着显示屏,都期待雷达的正常运转。飞机渐渐升上了预定高度,进入预定航道,专家们看到显示屏上的数据,都禁不住高兴道:“成了,咱们以后有自己的预警机了。”
“别高兴那么早,飞行时间还有呢,全程都没问题才行。”一位专家提醒道,“可别掉以轻心,天上冷空气比较足,雷达说不准就因为温度太低出问题了。”众人就又盯着屏幕,发现温度确实是在降低。

但是雷达显示的数据没有任何问题,依旧好好运行着,专家们眼神就越发激动起来。但还没等他们喊出来,飞机却先晃动起来。一名机组人员进入机舱:“专家们,飞机发动机似乎出问题了,现在有些不受控制。”
专家们于是不再关注显示屏,都紧张地看着窗外。飞机越晃越剧烈,最终开始向下倾斜。又一名机组人员进来:“下面似乎是村子,我们尽力往附近山上迫降,各位注意安全。”
田里劳作的村民看到一架飞机跌跌撞撞地掠过头顶的天空,飞向附近的山上,紧接着出现剧烈的爆炸声,都赶紧前去查看。等他们到了现场,却发现了断成两半的飞机和一地碎片。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飞机因为高空温度过低冻结了发动机,又因为超载等原因,最终失事,机上全部6名机组人员和34位电子战专家全部牺牲。事后,“空警-200”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除霜系统,提高了发动机的安全性。

在“空警-200”投入使用前后,军队为机上的40人召开了多次追悼会,用以纪念他们对于“空警-200”研发的贡献,同时,将飞机坠毁的小山命名为英烈山,希望后人能够谨记教诲,学习他们的精神。
这次事件的官方说法是“安徽广德6.3空难”,在当地英烈山上,建起了一座教育基地。山上有一座6.3米高40分米宽的石牌坊,象征着空难发生的日期与罹难的人数,经过40级阶梯,能够看到一座刻有“英烈山”的石碑。
经过石碑再次走过603级台阶,就能够看到山上的纪念亭与亭内刻有40颗星的纪念碑。亭子再往上走,道路两旁分布着牺牲者的墓碑,山上当时被飞机撞上的位置,留下了一道清晰的痕迹。
英烈山上的建筑不仅昭示着40名英烈的壮举与牺牲,同时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尽管试验确实会有意外发生,但意外还是越少越好。希望这40名英烈的事迹,可以让我们其他科研人员在试验时,将自己的安全放得更高一些。产品试验不好可以改进,但人才在试验中出了事,可就得不偿失了。
信息来源:
安徽广德6.3空难——百度百科
缅怀 “六三”英烈 传承预警机精神 | 致敬——澎湃新闻
空难就在我这里可惜那些专家不然我们的飞机更先进
没有提前预判吗?总是出事以后才想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