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女销售孙某于4s店遭到郑某诈骗,郑某凭借汽车销售从业经验,熟知销售人员对“大客户”的急切心理及“先开票后付款”等非正规操作,设计了一场以“大订单”为诱饵的骗局。其伪造转账截图、虚构高管身份的行为,直击销售行业“业绩至上”的软肋。
郑某通过专业话术(如对车辆配置的熟悉)和虚假身份包装,迅速建立职业信任,使孙某忽略基本风险核查。
伪造的转账截图利用“银行到账延迟”的时间差,结合销售人员对电子凭证的轻信,成功制造支付假象。
女销售孙某为其准备贴身服务和垫付费用,例如预订了市中心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套房,并陪同办理入,随叫随到的同时为其垫付了6000元左右的各种因为吃住产生的费用,反映出销售为维系客户可能逾越职业边界,将服务异化为个人情感投入,加剧了骗局隐蔽性。
销售行业“以单定薪”的考核机制,迫使从业者在面对大额订单时,可能选择性忽视风险预警信号(如拒绝支付定金),甚至主动突破公司流程(如提前开票)。
4s店对“大客户”的身份验证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企业信息、采购权限的实质性核查(如通过公开渠道验证上市公司高管身份),为假冒者留下操作空间。
部分销售人员通过代付费用、超规格接待等方式“绑定客户”,形成行业潜规则。这种过度服务不仅模糊职业界限,更易成为诈骗的切入口。
而郑某的其行为已构成《刑法》中的诈骗罪,虽涉案金额6000元未达“数额较大”(通常3000元起),但作为惯犯可能累计计算或从重处罚。伪造企业印章(如假称上市公司高管可能涉及伪造文件)可能面临数罪并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