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好多人都在议论:诸葛亮不去讨伐抢走荆州、害死关羽的东吴,为什么偏和强大的曹魏死磕,这样的战略是不是错了?其实要我说啊,这事还真不能怪诸葛亮。他不是不想打而是没法打,这背后,全是三国乱世的现实无奈。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蜀汉的合法性是从哪来的?刘备当年称帝,靠的是“衣带诏”和“兴复汉室”的旗号,把曹魏当成头号敌人,说他们是“汉贼”。要是诸葛亮不打曹魏,反而去打东吴,那不等于自己放弃正义之师的招牌了吗?老百姓该说:合着你跟孙权一样,也是为了抢地盘?没了“讨贼”的大义名分,荆州派、益州派这些本来就不团结的势力,谁还愿意跟着你拼命?当年刘备伐吴,说是给关羽报仇,其实明白人都知道是想抢回荆州,结果军心散了,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精光。诸葛亮要是学刘备,只会让蜀汉更孤立。
再来说说实力对比:夷陵之战后,蜀汉还剩啥家底儿,大家都清楚?兵力从十多万骤减到五万多,荆州丢了,马超、黄忠这些老将又没了,连赵云都要去江州守粮草。这时候要是跟东吴死磕,岂不是拿鸡蛋碰石头。东吴占着荆州六郡,有长江天险,粮草充足,陆逊、朱然这些将领正当打之年。蜀汉就算咬咬牙打下荆州,也得跟东吴拉锯消耗。可曹魏呢?肯定会趁机从关中、襄阳两路出兵,到时候蜀汉就得同时对付俩敌人,那才叫死无葬身之地。诸葛亮多精明啊,哪会干这种蠢事?他选北伐,其实是以攻代守。主动去打曹魏,把战火引到别人地盘上,既能让国内矛盾暂时转移,又能趁机抢点地盘、捞点人口。
也有人说:先灭东吴再北伐,这想法有点天真了。先看看地图:蜀汉在益州,东吴在扬州、荆州,中间隔着大巴山、巫山和长江,运粮草比登天还难。当年刘备伐吴,连营七百里被陆逊火攻,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后勤跟不上。诸葛亮要是伐吴,士兵还没走到前线,粮草就先吃完了。可北伐不一样,从汉中出祁山,虽说山路难走,但能依托陈仓、祁山这些据点慢慢推进,后勤压力小很多。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就是靠这招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差点把曹魏和凉州的联系切断,说明北伐这招是行得通的。
还有个关键因素:平衡内部派系。刘备死后,蜀汉分成三拨人:荆州派(诸葛亮、魏延)、东州派(李严这些刘璋旧部)、益州本土派,互相看不顺眼。北伐能让大家暂时放下窝里斗,枪口一致对外。比如李严,平时跟诸葛亮不对付,可北伐时也得乖乖去运粮草;益州士族就算心里不乐意,也不敢公开反对“兴复汉室”的口号。要是不北伐,这三拨人早晚会掐起来,像后来刘禅宠信黄皓、排挤姜维那样,提前把蜀汉折腾垮。诸葛亮这招,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拿外部矛盾压内部矛盾。
当然,北伐也有巨大风险:曹魏太强大了,蜀汉根本耗得起。但诸葛亮没得选!他在《后出师表》里说得明白: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意思就是说,反正都是个死,不如拼一把。你看他五次北伐,每次都没白打:第一次抢了西县一千多户人口,第二次斩了魏将王双,第三次拿下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把司马懿逼得坚守不战,第五次甚至在五丈原跟魏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些仗不是白打的,至少让曹魏不敢小看蜀汉,还延长了蜀汉几十年寿命。
千年后再回头看,诸葛亮的战略其实比刘备高明太多。刘备为了争一口气伐吴,把蜀汉弄得差点破产;诸葛亮忍辱负重搞北伐,硬是让蜀汉在绝境中撑了四十年。他不是不知道伐吴容易、北伐难,而是清楚:只有抱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打曹魏,才能保住蜀汉的招牌,才能让大伙儿拧成一股绳,才能在乱世里争口气。至于最后没成功,那是因为蜀汉跟曹魏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换谁来都没法逆天改命。
所以要评价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不能光看输赢,得看他手里攥的是什么牌。在那个“曹魏占十分之七,东吴占二,蜀汉仅得一”的时代,他用最弱的国力,打出了最硬的气势;用一辈子的心血,践行了“鞠躬尽瘁”的誓言。你说他战略有误?先问问自己:要是你处在他的位置,面对夷陵之战后的烂摊子,能想出比北伐更好的招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