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诸葛亮北伐,好多人都会觉得可惜,五次出兵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自己还累死在了五丈原。为啥呢?有人说曹魏太强大,这说法是没错。但咱今天就聊聊蜀汉自己人里的“坑货”,个个都比敌人还难防。您可能想不到,好好的北伐大业,愣是让这四个“猪队友”搅和得稀碎。不是前线掉链子,就是背后捅刀子,诸葛亮纵有通天本事,也架不住自家人拖后腿啊!
我们先别急着说马谡,先说个容易被忽略的人:陈式。第二次北伐那会儿,诸葛亮让他去打陈仓城。这地方虽小,守将郝昭却是块硬骨头,城墙修得跟铁疙瘩一样。换别人怎么也得琢磨琢磨战术吧?可陈式倒好,一看自己带的人多,直接下令:给我往上冲!也不看地形,也不搞偷袭,就两个字:硬拼。郝昭在城上瞧着都乐了,又是放箭又是扔石头,蜀军死了一片又一片,城墙连个缝都没啃开。诸葛亮火急火燎赶过来的时候,都耗了二十多天,啥成果没有。您说气人不?打仗不是拼蛮力啊!陈式作为老将,咋就不知道变通呢?诸葛亮当时估计恨不能揪着他耳朵骂:你倒是动点脑子啊!可事已至此,只能叹口气,重新想招儿。
再来说李严,这人绝对是蜀汉大营里的搅屎棍。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正跟司马懿在前线死磕,后方突然传来消息:粮草断了!谁负责运粮?李严啊。这人跟诸葛亮不对付,平时就琢磨着怎么争权夺利。他先写了封信给诸葛亮说:粮草不够了,赶紧撤兵,等诸葛亮咬着牙退回来,他转头就在刘禅面前装糊涂:哎,我这儿粮草充足啊,丞相咋自己回来了?明摆着想把锅扣诸葛亮头上。诸葛亮气得直接把他前后写的信都甩出来,李严当场就哑巴了。可这一来二去,北伐的最佳时机全没了,司马懿早把防线布得严严实实。您说这人坏不坏?自家人背后玩阴的,比敌军的刀枪还难防!诸葛亮就算能算准天时地利,也算不到自家人这么心眼歪啊!
说到马谡,估计好多人都得拍桌子。这小子直接是“坑神”!第一次北伐多好的局面啊,诸葛亮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直接反了曹魏归附蜀汉,就连关中都跟着震动。可街亭这么关键的地儿,诸葛亮临走前反复叮嘱马谡:靠山近水扎营,千万别瞎折腾!可马谡呢?觉得自己读了一肚子兵书,压根没把诸葛亮的话当回事,非得带着兵往山上跑,还跟副将王平呛声:居高临下才能赢,你个大老粗懂什么?结果张郃一到,直接断了水源,放把火就把蜀军烧得溃不成军。街亭一丢,诸葛亮别说进攻了,连带着老百姓撤退的后路都得赶紧安排。后来斩马谡的时候,诸葛亮哭了:那不是心疼马谡,是心疼这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大好局面,就这么让一个毛头小子给毁了!
最让人窝火的其实还是谯周。他没在战场上动刀动枪,却在根子上拆台。谯周是益州本地的士族,打心眼里不赞成北伐。他觉得蜀汉就这么巴掌大的地儿,老百姓还饿得面黄肌瘦呢,老打仗图个啥?于是写了篇《仇国论》,明里暗里说北伐是瞎折腾,不如关起门来过安稳日子。您琢磨琢磨,朝廷里有这种声音,士兵们哪还有心气打仗?老百姓交粮的时候也嘟嘟囔囔:打什么仗啊,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这些话,等他一去世,谯周这帮人直接成了主降派,后来刘禅投降,跟这股子求和风脱不了干系。诸葛亮北伐,表面上是跟曹魏较劲,实际上还得跟这帮软骨头斗心眼,两边都受气,能不难吗?
这四个人,各有各的坑法:陈式蠢在死脑筋,李严坏在一肚子算计,马谡狂在没吃过亏,谯周蔫在动了根本。曹魏强在拳头硬、家底厚;蜀汉弱在自家人不齐心、窝里乱。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跟背着石头爬山似的,前边有老虎挡路,后边还有人拽着腿不让走。他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可他能咋办?荆州派和益州派掐架掐了多少年,能用的人就这么几个,不用马谡、李严,他用谁?
千年后回望,北伐失败真的是注定的吗?要是陈式机灵点、李严安分点、马谡听话点、谯周闭嘴点,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惜历史没“要是”。诸葛亮的难,难在以一人之力扛着整个王朝的担子,却眼睁睁看着自家人把这盘棋下得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