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诸葛亮五次北伐全败,最后蜀国还先灭亡了,看来他的能力也不怎么样啊。这话听着是挺刺耳的,咱今儿个就掰开揉碎了聊聊:在三国那堆烂摊子面前,诸葛亮到底算不算本事人?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事儿:蜀汉和曹魏的真实差距,压根儿就不是靠神机妙算能填平的。咱看一组数据:曹魏占据中原九州,人口超400万,兵力常年保持在50万以上;蜀汉就占着益州和汉中,人口不到百万,能拉上战场的兵撑死也就10万。这就好比小学生跟大学生掰手腕。诸葛亮就算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也难逆天改命。就说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他趁着曹魏新君即位、关中防备松懈,一举拿下三郡,结果张郃带五万骑兵一冲,蜀军立马扛不住了。为啥?人家曹魏家底厚啊,输过一次两次不打紧,蜀汉输一次就得掉层皮。
再说蜀汉内部问题,那就是一个烂摊子。刘备夷陵之战把家底败光后,益州本土士族本来就跟荆州集团不对付,李严这些东州派还天天想着争权夺利。诸葛亮北伐说白了就是无奈之举:不打仗,内部矛盾就得炸了锅;打仗,还能把大伙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面。就拿平定南中来说,他要是不先把孟获收拾服帖,后院起火根本就没机会北伐。七擒孟获看着像故事,实则是政治智慧:既震慑了叛军,又拉拢了人心,让南中部落心甘情愿给蜀汉当后勤队。这手腕,一般人还真玩不转。
还有人一直揪着街亭失守、李严误粮这些事说诸葛亮不会用人。可你要是反过来想想:他能用的人还有几个?关羽张飞早没了,魏延又跟他尿不到一个壶里,马谡是他一手培养的嫡系,就算知道有风险,也只能硬着头皮用。蜀汉人才断层到这份儿上,换谁当丞相都得抓瞎。再说李严,人家本来就是刘备安插来制衡他的,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是迟早的事儿。诸葛亮废了李严后,还得花心思平衡东州派和荆州派的关系,能把蜀汉这么个烂班子拧成一股绳,没两把刷子行吗?
最关键的是,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其实是三国里治理得最像样的。他在益州推行屯田制,修水利、种桑树,让老百姓能吃饱饭;制定《蜀科》,不管士族还是平民,犯法都得罚,一时:道不拾遗,强不侵弱。咱对比一下曹魏:曹爽当政时腐败透顶,老百姓怨声载道;东吴更别提了,孙权晚年杀人杀红眼,朝廷乱成一锅粥。蜀汉能在这么小的地盘上撑40多年,诸葛亮死后还能续29年,靠的不是他打下的底子是啥?就说他发明的木牛流马,直到现在都有人琢磨咋做,这创造力,放当时妥妥的黑科技。
可能有人还会说:再能折腾,最后不还是亡了?可咱得看看咋亡的,诸葛亮死的时候,姜维、费祎这些人还能撑着,等刘禅宠信黄皓,把姜维逼得去屯田避祸,朝政烂到连老百姓都面有菜色了,这才有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其实说白了,蜀汉灭亡是诸葛亮死后,后继无人+皇帝作死的结果,跟他关系也不大。
历史有时候挺欺负人的:成功者被捧上天,失败者被踩进泥。可诸葛亮不一样,他明知道蜀汉赢的机会不大,还拼了一辈子命去争;明知道身边全是坑,还咬着牙把烂摊子一个个收拾好。五丈原那盏七星灯灭的时候,他留给蜀汉的,是一个“吏不容奸,道不拾遗”的家底,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头。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狠劲儿,这种把一手烂牌打到极致的本事,放眼整个三国,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所以评价诸葛亮,不能只看输赢。在那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他用最弱的牌,打出了最硬的气势;用最短的寿命,活出了最长的精神。就算最后没能逆天改命,他也把人的能耐,写到了极致。再要说他能力不如人,那先得问问自己:要是换你坐在那个位置,能比他做得更好吗?
诸葛妖道,名副其实,大耳死后的烂摊子,没有点妖术真玩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