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老照片修复工艺也在逐步的完善,通过一张张老照片的修复,我们看到了近代社会人们的真面目。
晚清的三大名妓的照片也公之于众,人们看到后,也纷纷评论说,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大美女。因为何种原因她们沦落为妓,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倡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战火纷飞,动荡不堪的年代,自然资源比较少,各个国家竞相争夺人文和经济。
大名鼎鼎的管仲,因为一个经济政策,一不小心成为了娼妓的祖师爷。在那个年代,管仲,通过合理的管理女奴女犯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收入,并且吸引了四方才俊。

甚至将美女送往敌国,其威力甚至超越十万雄兵。后来传言,当倡妓生意不好的时候,就会端着盆子来到管仲的雕像前轻敲,祈求自己的生意昌盛。
但那个时候的娼妓大都是有才艺在身的,被训练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在某些方面来说,也促进了音乐走进大街小巷。
有的倡妓是卖艺不卖身的,像古代的清官人。有的倡妓因为没有才艺等,卖身不卖艺。

杨翠喜刚出生时,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为其取名杨二妞,本可以过平凡的一生,但因为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父母被迫将其送于别人家中抚养。
被送走之后,她就另外起名为杨翠喜。收养她的家庭精通音律,所以,从小带她听音辩律。杨翠喜从小的天赋也很好,所以她的养父母力争将她培养为一名优秀的艺妓。
就这样,杨翠喜从小就被严格的训练起来,技艺更是日益精进。

在她15岁的时候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再加上她婉转的歌喉和精湛的技艺,一下成为了名动全城的名人。
众多达官贵人争相拜访。其中就有一位名人李叔同。在杨翠喜的一次表演中,无意间与李叔同眼神交视,两人在交谈下发现竟意趣相投。
后来,李叔同多次花重金,只为博千金一笑。

但是命运多舛,杨翠喜后来被买下,送与载振做妾。也有传言称,李叔同见此情景心痛不已后,出家为弘一法师。
那就这样。杨翠喜的悲惨生活依旧没有结束。后来,她又被送与一位富商做妾室。因为得不到温柔的对待和正常的生活,杨翠喜最终郁郁而终,不到40岁便离世了。

与杨翠喜有着相同经历的小荣喜也是生平坎坷。根据资料来看,小荣喜并没有卖身,而是一个卖艺不卖身的名妓。
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小荣喜的面容姣好,但是有一双畸形的三寸金莲。在当时的社会女性大都逃不过三寸金莲,青楼女子出门甚至需要人背着去。

塞金花出生在一户贫苦人家,带其父亲不幸病逝后,她被卖到花船上学艺
表演。在如此环境下,她依旧苦学技艺,后来被状元洪均相中。
就这样,15岁的赛金花被48岁的状元娶回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红军不得已离开祖国,远赴他乡,她的原配并不愿离开家乡,陪她远赴国外,所以赛金花作为妾室,愿意主动陪伴丈夫出国。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赛金花就陪丈夫来到了欧洲。
在欧洲,他们领略了不同于中国的风土文化以及先进的科技,大大开拓了视野。并且聪明机灵的她竟然学会了德语,能够与那里的人们正常交流,甚至陪伴丈夫出席各大重要的社交场合。
在德国时,在金华就认识了一位重要的人瓦德西。这为她日后做出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好景不长,丈夫在回国之后不久便病逝。家族的人嫌弃赛金花的身世,所以将她逐出家门,而丈夫在生前也并没有为其留下财产。没有办法,赛金花回到北京重操旧业。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民生灵涂炭,众多财产也被侵华之人掠夺。
这时德国的联军统帅是瓦德西,金花连忙拿出在德国时与德皇的合照,质问德国人为何在欧洲时如同绅士,但是在中国却如同强盗一般烧杀掠夺。

虽然当时的赛金花衣衫破旧,但是气势如虹,与正在逃窜的慈禧太后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进化时候被人们所称赞为护国娘娘。
后来赛金花两次嫁人,但两任丈夫都没过多久便离世。所以她最后只能与一位相处很久的女仆租下一个院子,共同生活,最后在穷困潦倒中离世。

在现在的中国,早已不允许人们以性为交易。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整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能够吃饱,能够穿暖,甚至要求高质量生活。
人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找到一份正当的工作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甚至实现更高理想的追求。

但是在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娼妓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在当时是合法合规的,甚至与官宦文人墨客等都有关联,就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并不发达,社会的黑暗角多。
社会照顾不到底层人民的利益和权益,底层人民民不聊生,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只能卖子女,让子女为娼为妓来勉强混口饭吃。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下,有许多的娼妓走上这条道路,并不是自愿的,而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每次回望历史,我们不只是为了品读其中的苦楚,更是为了认清现实而走好当前的道路。今天我们虽然分析的是娼妓,但这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底层人民。
我们通过分析这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选择某些行业,努力生活下来的奋力挣扎中的人们,来了解曾经历史的黑暗和社会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这越发的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历史不是静态的呈现,它连着的是过去,连着的是现在,连着的是将来。
我们要学会分析历史的现状,发现背后的问题,时刻的敲响警钟,提醒我们不要走过去的错误的老路,让我们站在历史的洪流之上,寻找正确的前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川流趣谈
——完——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杨翠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