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译文为原创,原文及图片均来自球星看台网站及网络,不得商用。欢迎各位看官转发、收藏、点赞三连!
作者:斯蒂芬·库里,球星看台,2019.1.9
译者:小炒肉

那是2001年的夏天,我13岁,在田纳西州参加AAU全国锦标赛。
当时我的身高才1米67,撑死了1米7吧,体重大概90斤。
球队一败涂地,我个人打得更糟,全身被汗水浸得透湿。
这次比赛我等了整整一年,本想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实力。可是我输了,输得很惨。比赛结果像一记警钟把我震醒,又像是篮球在对我吐露真言:你只能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你不够好。
我记得回到旅馆的房间后——应该是智选假日酒店(HIE)吧——一个人坐在那里生闷气。毫无冲动之感,也未因失败而愤怒,只是彻头彻尾的低落。我缩进了自我保护的龟壳里。我真切的体会到了这项运动的残酷性,体会到了这种大型赛事带给球员的感受:要么杀出一条血路,要么被对手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我父亲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地进入了联盟。可他儿子呢?他儿子连一群13岁的小孩都搞不定。
当时我的内心没有丝毫波澜,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平静地说:哦,好吧,这就完了?所以我就是不够好?一切....都结束了?
对我来说,在那一刻,一切都结束了。

然而,也正是在那一刻,在田纳西州的那个酒店房间里,坐在我对面的爸爸妈妈叫我直起身子,平静地对我说了一段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话。
现在想想,当时要是拿笔记下来就好了,能当传家宝。不过我还记得个大概,主要是妈妈的话:“斯蒂芬,这话我只跟你说一遍。即使今天你输了,可你的篮球梦不会因为一场比赛就变了样子。我要说的是:你自己的故事只能由你自己书写。无论是球探、比赛结果,还是其他这项技术或者那项技术比你强的孩子,都没法给你下定义。即便是你身后的姓氏,也不能定义你。这些人,这些事,与你的故事毫无关系。所以,你认真地想一想,仔细思考一下,然后按照自己的心意书写自己的故事。记住——这是你的故事。”
老天....那一刻的感觉令我终身难忘。
这段话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成长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贯穿了我的全部职业篮球生涯。这是我得到过的最好建议。任何艰难的时候——我被冷落,被低估,甚至完全不被尊重的时候——我都会默念一遍这段话,然后坚持下去。
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的,是我自己的。

等一下。你不会以为我要讲的是那种小孩子听了鸡汤之后,一切就走上正轨的童话故事吧?因为.....
事实远非如此。
老天啊,我依旧远远达不到职业篮球的水准,而那原因差点把我逼疯。
其中部分原因是我太瘦了,瘦到完全当不了运动员。那时候,我怎么吃都吃不胖,还总和我的堂兄威尔一起走到家附近那个小购物中心的GNC(健安喜)柜台前,呆呆地看着货架上的各种“灵丹妙药”。我俩没有多少零花钱,从来也没买过保健品。可我们还是经常去那个柜台看看,也许是盼望着能吸入一点“神药”的粉尘吧?每次过去,我们随随便便都能待个20分钟,盯着乳清蛋白粉的罐子。

然后有一天,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变身了。
哈哈,开个玩笑。我们根本没有变身。初中毕业之后,除了长高了几公分,我还是像麻杆一样。球探报告上的评语几乎没变:矮,瘦,投篮准。
我想,你几乎能够猜到我篮球生涯的结局。

还记得高一时候,第一次有大学派教练考察我——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对我有兴趣。
或者换句话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表现出了一些兴趣。
稍加思索一下,你会发现他们想考察我的这种想法并不疯狂,因为我父亲就是在那上的学。而且,高中时候我逐渐增加了一些体重,吸引到球探的关注也不是很奇怪。
一天,他们的一位助理教练主动提出要顺路来我学校一趟,想和我见见面。我确实把这当回事儿了,开始觉得他们会给我个offer。这种想法也没什么不合情理的吧~
我提议在午餐时间见面——还挺酷的吧?那是相当专业。可是,当时我16岁,在一个还有360个孩子的学校里上学。午餐其实就是在学校食堂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吃饭的意思。所以,可能也不怎么酷。

终于等待了约定的日子,午餐时间终于到了。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助理教练走进食堂,穿着霍奇鸟的polo衫,戴着霍奇鸟的帽子。我们握了手,坐了下来。我直说吧,那个中午我的感觉极佳。整个学校好像都在议论我和这位大学教练。每个人都假装不去看我们,可实际上都在紧密关注着这张餐桌上的一切风吹草动。我从这顿午餐中吸取了很多“能量”,吃完之后仿佛站在了世界之巅。
然后....教练把我拉回了现实。
“那个,斯蒂芬,谢谢你的时间。和你吃饭很愉快,我们想邀请你去我们那转转。”
我终于发觉,原来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只是和我见一面。我爸爸肯定不会去跟学校拉关系,这更像是学校出于礼貌给他个面子:为球队传奇之子提供一个候补的机会,可能连奖学金都没有。
或者换句话说:他们不感兴趣。

我还记得在戴维森学院打球的经历是多么的卑微。
说起来还挺有趣的,因为现在回顾起来都是美好的感觉。同学们,欢迎报考戴维森学院,这里师资力量雄厚,篮球项目同样出众~ 可是,当我第一次走进校门时,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完全无法与大学篮球的诸多顶级力量相抗衡。我们是“学生运动员”,学生用100号的字,运动员用12号的字,就是这样的对比。我们是那种:“你说去打球?好啊,等我先交篇哲学论文。”的运动员。在这里,篮球队和排球队共用一个练习场地。
再说说学员提供的装备清单:每年两双运动鞋,两到三件衬衫,外加一副脚踝支架。我天真的以为不能要求更多了,可是有一天,正在训练的我们看见球馆里又到了一批新球鞋,那感觉活像又过了一遍圣诞节。直到今天,这还是我关于戴维森学院最美好的记忆之一。然而脚踝支架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我来打个比方:发给我们的时候支架是白色的,等到赛季结束时,那颜色绝对赶张飞、赛李逵。

不过,大学岁月还是很有爱的。在戴维森学院打球,在NCAA中拼搏、取胜,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现在的我。在这段日子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创立一番事业的成就感,那是没人能从你身上拿走的事业,是只属于自己的事业。
为戴维森野猫队效力期间,最令我最难忘的事你们估计猜不到。各位看官是不是以为,我要说的是戴维森学院在16强战胜威斯康辛大学的比赛,或者在8强战惜败堪萨斯大学的比赛?都不是。
是这两场比赛中间的一段记忆。

那是在我们和堪萨斯大学比赛的前一天晚上。结束训练之后,我吃过晚饭沿着走廊往回走,拐了一个弯,目睹了有史以来最奇怪的景象:大概半支球队都在(我们刚刚打完与乔治城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的背靠背比赛),大家坐在地板上,仍然穿着湿透的训练服,2007年左右流行的笨重的笔记本电脑放在膝盖上,每个人都在疯狂地敲击键盘。
我呆呆地问道:“内个……你们在干啥?”
所有人异口同声:“中期报告要交了。”
千真万确。还有12个小时,我们就要打8强赛了。还有12个小时,我们就要进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了——而那些兄弟们还坐在走廊上写学期报告,在一边磨着牙一边沉浸在Word里无法自拔。老天啊,我真是太爱这学校了。

我记得,当时有位影响力很大的选秀分析师,道格·戈特利布(Doug Gottlieb),曾经说过在与我同级的球员里至少还有六个控球后卫的得分能力比我强,因为我运动能力不行。SportsCenter把他的言论发布在了推特上……几年之后,金州勇士逐渐走上正轨,取得成功,也有网友挖出了这条推特,截了图,不断在社交网络上循环、流传。
如果各位看官也见过那条推特,还转发过,我也不会生气~

当然了,现如今我对那种言论早就可以一笑置之。可在当时,类似的评价几乎影响了我继续打球的信心。
人们发表的所谓分析、所谓的球探报告等等,都把焦点放在了我难以做到的方面。“瘦弱。““终结能力差。”“运动能力极其有限。”直到今天,这些“分析”我依然能倒背如流。更不可思议的是,已经9012年了,我凭借自己的风格闯出了一席之地,也有更多极具特色、将优势发挥到极致的球员进入了联盟,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些所谓的“专家”“球探”用同样的角度撰写报告:只关注球员的缺点,而不是找出他们最大的优势。

不久前,我有了一个想法,起名为“无人青睐”训练营。大致描述一下:全美甚至全世界,有无数家篮球训练营,很多NBA球员都是从训练营起步的,这种方式很好,很特别,应该保持下去!可我在想,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球探都在密切关注那么四五个天赋极佳的希望之星,从一个城市追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训练营跑到另一个训练营。而其他晚熟一些的小球员就没那么好运了。

当然了,我们不能影响这些有天赋的五星级“蓝筹股”,可其他孩子呢?那些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被贴上能力值二星或者三星标签的孩子怎么办?我并不是说,这些孩子必须参加每一个训练营,可万一他们连一个训练营都进不了怎么办?那样的话,麻烦可就大了。这些热爱篮球的孩子们,技术尚未成熟,就被限制在了成年篮球所设下的条条框框里,无暇去探索自己对这项运动最真实的热爱。他们本该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不是照着别人的看法发展。
这就是举办“无人青睐”训练营背后的想法:与日本乐天合作,为所有评级在三星及以下的未签约高中球员创建一个专属篮球训练营。这是一个为热爱篮球运动的孩子们准备的训练营,可以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像球探们尽情展示自己的特点,将弱点变为优点。
其实,这是一个为所有那些不愿让环境、舆论和他人书写自己故事的人准备的训练营。

我注意到了一些事情。
人们认为,只要你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种“无人青睐”的感觉就会逐渐消失。一旦你完成了某个终极目标,这感觉就会永远消失。
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种感觉会在脑海中盘旋,永远不会消失,这十年来甚至未曾减少过一分。

2010年,努力让另外五支球队后悔他们的选秀决定。2011年,只想证明自己在场上的价值比当一个交易筹码更高。2012年,努力克服脚踝伤病。2013年,获得续约,拼尽全力想打出成绩,纵使无数人都觉得我配不上。2014年,砖家们聒噪地认为库里的打法在季后赛根本行不通,我证明了他们的错误。2015年,砖家们聒噪地认为库里的打法在总决赛根本行不通,我也证明了他们的错误。2016年,率队打破公牛队单季72胜的历史记录。2017年,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总结去年在3-1领先之后丢冠的原因。2018年,克服如潮的伤病,使劲浑身解数才击败了实力超群的火箭队,克服其他一切阻碍我们前进的因素。2019年,向着3连冠的目标奋进,无论这条路上遍布着多少荆棘。

这种无人青睐之感,一直压在我的肩头。
如果说10年来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种感觉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17年里,这种感觉教会了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也是真正了解自己之后才明白:也许,“无人青睐”可能只是这个世界强加给你的一种感觉。可如果你知道怎样驾驭这种感觉,就可以把它反过来强加给世界。
我想得越多,就越能体会这个训练营的重要性。因为有个孩子当年也没有机会参加那些最光鲜的训练营。是谁呢?
就是我。
现在想想,那孩子身上还是有些特质的。如果你和他在场上对位,那么防他的时候可别松懈,因为他是个杀手。

译者说:
库里和他的勇士队很快就要迎来本赛季总决赛的生死之战。勇士遭遇大规模伤病潮,单核带队拼尽全力却也赢不下比赛的库里,好像活成了曾经的老对手——詹姆斯的模样。可正如库里在文中所言,他早已将外界的压力转化为了前进动力。进入NBA十年来,各式各样的困难摆在眼前,他也从未退后一步。

当然,作为团队篮球的代表,勇士全队上下并不会坐看小学生独木难支。克莱、杜兰特和卢尼带伤火线付出,也给本季的勇士的总决赛之旅添上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北境王小卡率领的猛龙距离总冠军已是一步之遥,但以缔造王朝、目标三连冠的勇士更不会束手就擒。希望两队能为我们带来精彩而远离伤病的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