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开封杞县的“李公子”李岩,为李自成写了一首童谣——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而后不过两三年,十八骑入商洛山的李自成,就在河南获得了百万流民、数万精兵,由此可见乱世之中粮食的重要性。
但人们往往只关注到了李岩这句童谣,为李自成带来的军事上的胜利,而忽视了农民起义军的经济运转模式。粮食不会凭空产生,只会从一群人手中转移到另一群人手中。百姓都不纳粮了,李自成和他的数万大军到底吃什么?
本文不谈大家耳熟能详的李自成军事胜利,只着眼于农民起义军在不纳粮的情况下如何运转经济,不断壮大自身、最终覆灭明朝。
一、谁有钱,抢谁的什么人的钱最好赚,有钱人的钱最好赚,因为没钱的人是真没钱。明末更是如此,以福王为例,结婚时万历皇帝大手一挥30万金做婚费;28万两白银建王府,10倍于寻常藩王规格;再赐良田4万顷做农庄。
结果整个河南的良田都凑不够4万顷,又在山东、湖广搜刮才凑够了2万顷。
就这样福王依旧不满,要求把抄家张居正的所有财产赏赐自己;自己随意收取扬州到安徽的各项杂税;再收四川盐井收益作为王府收入;另外每年再要盐引1300以牟利。
用富有天下形容福王毫不夸张,因为万历皇帝发动朝廷力量搜刮整个河南的良田都不够赏这一个儿子。这么有钱的福王又偏偏是个守财奴,守财到李自成都打到洛阳成了,他都不舍得赏赐守城将士。
所以福王成功得为李自成守下了一个“小国库”,作为报答李自成把福王和几头鹿一起乱炖,做了场“福禄宴”。除了藩王,地主士绅也有钱,李自成的钱粮来源主要就是抢这些人。
让普通人纳粮,这是明朝的收入;抢藩王、士绅,这是起义军的收入;平民的土地都被藩王、士绅兼并殆尽;所以不纳粮的李自成,反而比纳粮的崇祯更有钱粮接济灾民。
这就有了18骑出商洛山的李自成,一到流民遍地的河南,就有了数万大军、百万之众的经济原因。他真把福王和士绅的钱粮,发给了饥寒交迫的流民,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盛况: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明史》
二、不完美,但很好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民生,战争对百姓最大的伤害从来不是杀了多少人,而是让多少人无法从事生产。因为爆发战争的区域是有限的,百姓逃避战争的动作是即时性的,但稳定的农业生产确是经年累月的。
一个城池即将打仗,得到消息的百姓往深山跑,总能跑掉大多数。但是军队为了筹集粮草,把百姓余粮都抢完了,百姓没了种子播种,明年爆发的饥荒和疫病会害死大多数人。
流民总要活下去,盗贼、乱兵就兴起了,他们会去下一个生产稳定的城市。周而复始,长久的战乱会使更多人不敢生产,继而流民、盗贼更多,整个区域都因为缺乏生产环境产生大饥荒。这才是王朝更迭时,经常出现人口减半的原因,战争使得粮食生产总量大幅度降低。
所以李自成的第二招就是——用福王的钱接济流民,壮大力量赢得军事胜利,继而再用军事胜利恢复生产秩序盈利:
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
被放粮的流民不是一直养着,而是给耕牛、种子,吃仓库存粮同时也要种粮。而且种粮的收获也不是不纳粮,而是明确要纳军粮的:
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但是就算口号不纳粮的闯王,实际上是纳粮的,百姓依旧高喊着“闯王来了不纳粮”迎接农民军。因为被困在深渊中的百万流民,绝不会嫌弃地上的些许灰尘肮脏;收了种子、耕作、纳粮的世界固然不够完美,但对他们已经足够美好!
三、生民苦,苦生民藩王、士绅虽富,但不可持续;唯有恢复生产秩序,才能拯救万千流民;生产秩序恢复又需要时间,所以就要找新的藩王、士绅。
看懂了农民军的经济运转规律,也就明白了李自成在潼关杀死孙传庭后,为何急着打山西、入北京、最后兵败一片石之战了。很多人事后说李自成输给清军,是着急入北京、根基不够深厚,但这是经济困境的果而不是军事冲动的因。
陕西要有粮,孙传庭就不会败;河南要有粮,李自成也不会收获百万流民;河南、陕西都没粮,李自成怎么可能停下不打?
从陕西、河南打,能打的方向并不多:湖北北部就是李自成部白旺的驻地;安徽方向由于凤阳皇陵所在,终明一朝洪泽湖区域都无法放开手脚治理;剩下的无非就是往南、往东打了。
往南是天府之国四川,往东过了山西是北京。所以四川的张献忠,和李自成在汉中爆发了战争,谁都没有短时间吃掉对方的能力。
最终李自成攻破山西,打进北京有了崇祯之死。为了解决钱粮缺口,就只能对藩王、士绅继续进行收缴财产。而后触动吴三桂利益,引清军入关有了一片石之战。
很多人事后从军事成败,说李自成没有团结士绅、官僚;但从李自成接纳百万流民开始,他就不可能不满足庞大的粮食缺口;他的失败在于满清是已历三代、存在数十年的更成熟政权;而不是没有与士绅妥协,尝试做没有大义名分的低配版“小崇祯”。
一片石之战后,映射着百万流民“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美好愿景,随着编出它的李岩“李公子”一起落幕。随着清军入关,更大的战乱拉开序幕,生产秩序的恢复再次延迟数十年。
从扬州十日到血色江南,“剃发令”的屈辱夹杂着李定国血战磨盘山的忠魂,一句“哀民生之多艰”的困苦一直持续到了“三藩之乱”的落幕。
当康乾盛世再次来临时,上一个最有希望恢复生产秩序的李自成,已经死在了九宫山下数十年——死在了农民的锄头下。为何而死?
或许是因生民苦而尝试恢复生产秩序,恢复生产秩序破灭,为了生存要苦九宫山生民吧!生存还是道义,历史给李自成开了个大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