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关于婚姻的各种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对婚姻的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有人视婚姻为个人的避风港,满怀期待地步入;有人则认为单身生活潇洒自在,对婚姻敬而远之。还有人在婚姻中挣扎,最终选择离去。
婚姻,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它在不同时代有着怎样的面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婚姻制度的历史长河,探寻其演变的奥秘。
一、原始社会,粗放式的婚姻形态和极度的自由主义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处于蒙昧状态,婚姻形式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即原始群婚。在这种婚姻制度下,通婚对象没有明确的限制,“同辈行之男女,可以为婚”。后来,慢慢缩小范围,“凡同母系的兄弟姐妹,都不准为婚”。虽然婚姻对象限制了,但在那个时期,男女是成群居住的,因此, 并不存在固定的婚姻夫妇,男女之间的结合随意且不稳定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整个群体内的男女都可以自由发生性关系,完全是一种自然且混乱的状态。
在那个时代之下,也诞生了一种特殊婚姻制度——掠夺婚。那个时期,几乎没有什么生产力,人们主要以狩猎为生。因此在食物缺乏的时候,部落之间会相互掠夺,很多时候,女子也成为了被掠夺的对象。这些被掠夺回来的女子,除了要承担日常劳作之外,自然而然也成为了部落男子的婚姻对象。
二、服务婚: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黄金时代!
服务婚,也是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之所以拿出来单独讲一下,是因为这种婚姻制度的存在,是建立在女权之上的社会背景之下,可以说是女子的黄金时代。
服务婚,也成为“劳役婚”,是成年男子到岳父家无偿劳动,作为迎娶其女的婚姻形式。
服务婚是特殊经济时期的产物,那个时期,女性作为部落的主要劳动力,掌握经济的主动权。部落中的人,不愿意女子出嫁,男子要迎娶女子,必须要到女子所在的部落进行无偿劳动。
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正式进入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式变化,女子的主导地位逐渐低落,男子重新站到社会的主流地位,掌握社会的主导权。这个时期,人们居所也固定下来,婚姻对象的逐渐稳定,因此慢慢进入了一夫一妻或者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式。
在封建社会的婚姻架构中,“一夫一妻”是基本的框架,男子有且仅有一位正妻。正妻是通过传统礼教要求的明媒正娶的形式娶进门的,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礼教的秩序,因此正妻的地位不可动摇,她是家庭中女性地位的象征。对正妻的尊崇,看似是对女性的尊重,然而,“多妾”则是这一制度的补充部分,却是为了满足男子性欲和对于社会地位的要求。
在这种制度之下,妾室的地位是很低的,类似于奴仆,她们需要向正妻行礼,并且在家庭事务中要听从正妻的指挥。妾室所生的子女,在名分上也低于正妻所生的子女。在封建社会中,嫡长子继承制,便是最好的验证,不但是妾的地位低,妾生的孩子,也不会享有财产、地位的继承权。
四、新中国之下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尊重和承认女性的平等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它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彻底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
《婚姻法》实施以后,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改变。她们拥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不再是任人摆布的附属品。
在当前的社会,封建社会残存的观念和糟粕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新的问题却又层出不穷,关于高价彩礼,婚内出轨,骗婚,男女对立等问题的讨论在网上愈演愈烈。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坚守婚姻的本质 —— 那是一种基于爱情、责任与承诺的亲密关系。希望大家都能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归宿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