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分化:追溯阶级起源,洞察观念发展

小炮 2025-01-21 10:06:26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阶级分化一直存在,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开始,到封建社会,哪怕到如今,虽然淡化了一些等级观念,但是依然无法完全消除。统治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掌控,占据着社会的优势地位,享受着丰富的资源与特权,他们制定规则、主导社会秩序,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长河中,去看一下阶级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

关于阶级的产生的源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政治上,,通过部落之间的战争,被征服的一族就沦为征服一族的奴隶,到封建社会,就是政权的迭代,通过政权的更迭,获得统治地位的那一群人,就实现了阶级的突破。另一类就是买卖,随着经济的发展,除了最初的农业劳作之外,工商业开始发展,一部分人逐渐富裕起来,另一部分人则逐渐贫穷。富裕起来的人,为了扩展经营,需要增加人手,而另一部分无法独自生活的人群,就要委身为奴,把自己卖给那时的有钱人,这样就又出现了阶级的分化。 阶级分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个时候,部落之间相互战争,进行掠夺,掠夺的对象除了生存必须物资之外,女人也是掠夺的对象之一,另外通过战争被俘虏的异族之人,也成为了征服之族的奴隶。 在《中国通史》中,是这样描述的“古代部落之间,相互争斗;胜者把败者作为俘虏,使之从事于劳役,是为奴隶;其但收取其赋税的,则为农奴。” 进入封建社会,在政治的占据优势地位的人,在社会地位上,也占有优势。而这优势地位的获取,前面已经讲过,就是通过政权更迭,实现阶级跨越,就像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推翻前朝,打败项羽之后,夺得皇位,成为社会阶级的最顶层。

社会阶级固化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体现自己地位的尊崇,统治阶级还制定了一系列阶级划分的规则。《史记 商君列传》说,“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在封建社会,普通民众当官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制,但是科举制是隋朝出现,唐朝发展起来的。在这之前,普通人根本没有进入上一阶层的途径。所以才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说法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一个选官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中央设立中正官,对人才进行品评,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九品),作为授官的依据。品评主要考虑家世、道德、才能三个方面。电视剧《琅琊榜》中有这样的场景,靖王带着沈追和蔡荃在梅长苏家,为了保证选官的公正性,就讨论中正官的人选,那时候沈追就不愿意当,他的解释就是“我的母亲清河郡主门阀故旧太多的,关系网太复杂,处理处理不了这种关系”,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所谓的选官,其实受到家族的影响太多,普通人几户不可能被选中。 也正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的这种特性,更加巩固了门阀大家族的地位,在东晋时期,琅琊王氏权势滔天,甚至传出“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足可以见门阀世家的势力是多么庞大,可以影响到政权的运行。

当然统治阶级是不允许自己的皇权被挑战的,于是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这对门阀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在科举制初期,门阀士族的势力依然强大,他们的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凭借家族的文化优势在科举中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科举制的推行逐渐打破了门第对选官的限制,使得寒门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

阶级的划分,是很难实现突破的,自古至今,基本都是如此。《管子》中说“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破除了封建专制,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可以说是消除了阶级分化了。 之前大学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讲过一个词,到现在都是印象深刻——阶级固化,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即便是当下社会,我们想要实现阶级跨越,也是相当的难。之前网上层流传这样一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爆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大家会更喜欢祁厅长,因为他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但也只是短暂的实现了阶级跨越,最终还是失败了。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网上搜一下很多富豪的成名之路,在他们初期,都是借助了贵人相助,就像是HD的许某人,WD的王某等等。再去巴拉一下,目前最挣钱的几个行业的领头人的身份,更是会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不需要去见识天宫到底是如何富丽堂皇,做好自己就行了,不求大富大贵,但愿自己和家人都能身体健康,平平淡淡的过好每一天就好了。

1 阅读: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