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那便是“不苦不涩不成茶”,于是便有了不苦不涩不是好茶的说法。
那真的如此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茶叶的苦涩感是如何产生的。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等物质,这些都是能产生苦味的物质。
而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尤其是儿茶素类物质,在芽叶中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的叶梗,是茶叶产生涩味的物质。
这些苦味、涩味物质,使得茶汤苦味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中,占据着主导位置。
那,是不是越苦的茶越好呢?
并非如此,固然苦味是茶叶的特征,但却不能作为评判一款茶优劣的标准。
茶汤的苦味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投茶量过多,或坐杯时间过长,导致茶汤浓郁而产生的苦感;其二是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工艺缺陷带来的苦感。
若这种苦感能够迅速化开,转为回甘,那这款茶便还是不错的;若苦味长久的停留在舌尖,且化不开,那多半是工艺缺陷造成的。
若是后者,那这款茶即便在原料,在储存上都很不错,但工艺的缺陷还是拉低了它的品质。
综上,除了茶叶本身的问题外,关于喝茶引起苦感,掌握好冲泡技巧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投茶量,再比如坐杯时间。
一般来讲,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的投茶量遵循茶和水1:50的比例,而乌龙茶、普洱茶则遵循1:22的比例。
但需要注意,这个比例是专业审评使用的投茶量,作为日常饮茶来讲,可根据个人口味酌情增减。
最后,关于喝茶引起的涩感如何判别呢?茶汤入口后,充分与舌头和口腔壁接触,之后再咽下或吐掉,若这时还是能感受到强烈的涩感,舌头麻麻的,那多半是真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