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印“假司马印”

汉印“假司马印”
一、整体风格这是一方汉印中的汉官印,平正工整,庄重严肃。
二、字法汉印中使用的文字,是将小篆文字进行方折化处理后的文字,称为“缪篆”。
清·孙光祖《六书缘起》:“秦书八体,五曰篆印,秦以小篆同文,则官私印章,宜用玉箸,而别作摹印篆者,何也?盖玉箸圆而印章方,以圆字入方印,加以诸字团集,则其地必有疏密不匀者。邈隶形体方,与印为称,故以玉箸之文,合隶书之体,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圆者以方,参差者以匀整。其文则篆而非隶,其体则隶而非篆,其点画则篆隶相融,浑穆端凝,一朝之创制也。”
01 “假”字
《说文》:“假,非真也。从人叚(jiǎ)声。”《说文》:“叚,借也。”
“叚”:在金文中的字形,字义不明。朱芳圃以为是上下两手从山崖下取石。

金文:叚
到了小篆,山崖形状和右上角的“手”变形较为明显,演变成这个样子:

《说文解字》:叚
在此印中,“假”字进一步变形。“亻”写得像一根对折的油条;“叚”的左上角也做了断开处理。从文字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的头和山崖形状消失不见,这样做是不太好的。

02 “马”字
在甲骨文中,“马”字象形,像马的形状。有头、眼睛、身体、腿、脚、鬃毛和尾巴。

甲骨文:马
注意:此马为侧立,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并立,各写作一个笔画。
到了金文,马的鬃毛写到了头上:

金文《毛公鼎》:马
到了小篆,马的鬃毛彻底和头部的其它横画重合,下面的尾巴也产生了变形,仍依稀可见:

《说文解字》:马
到了隶书,

《曹全碑》:马
注意:后来演变而成的“馬”字,下面的四个点,不是四条腿,左边的两个点代表的是并立的四条腿,右边的两个点和弯钩合起来代表的是“马”的尾巴。
在“假司马”印中,“马”字做了进一步变形,上面马的头部和下面马的鬃毛连成了一个竖笔。但是,我们要知道,它是两个笔画。

“假司马印”大体上是十字格均分的。其印风特点是:方、满、匀。字形很方正,把界格填得很满,笔画的粗细和留红也比较匀。

01 线条
线条较粗,有厚重感。可以肯定、大胆地用刀。
线条微微发毛,有一种岁月带来的斑驳感。可以使用一些切刀和冲摆刀来达到这种效果。
线条以平直为主,但不是绝对的直。例如,“司”字中间的“横”、“印”字中间的“横”都有用刀刻一段,停顿一下,再刻一段的感觉,要保留自然篆刻的状态。

另外,“马”字和“假”字中的两要弧线有点相向的感觉,“司”字的弧线有点相背的感觉,要注意区别:

02 转折
从整体上看,转折是方的,显得平正;从细节上看,角又是圆的,显得不那么呆板。这不正是我们练习回文时的“外圆内方”吗?

03 端点
这方印里面的端点形态很丰富。
例如,“假”字里面的“亻”,一端是方的,一端是圆的。

再例如,“印”字里面的“爪”,两个端点是方的,两个端点是圆的。

再例如,“假”字里面的短横的起笔和“印”字最后的一笔的收笔都有一点尖的感觉。

四个边缘比较粗糙,右下角有一个残破点,把红断开,透气。


我刻的“假司马印”
这个印还是比较好刻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
01 十字界格保留不明显。
02 线条刻得太光滑,没有斑驳感。
03 笔画的起收是方,是圆,还是尖,没有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