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98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的闰五月十日,位于南京的西宫。年过七旬的朱元璋,已是风烛残年,双眼紧闭,呼吸微弱,静静地躺在龙床之上。就在那一刻,他拼尽全力吸了一口气,接连三次急切地问道:“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朱元璋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心里最牵挂的就是马上要当皇帝的孙子朱允炆。他眼下最要紧的,就是为这个年轻的皇位继承人挑选可靠的帮手,并安排好自己身后的各项事务。然而,就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朱元璋依然咬牙坚持,一心盼着某个藩王能赶到他身边。他这种执着的态度,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这难道只是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渴望在生命的尽头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那么简单吗?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偏偏叫老四燕王朱棣过来?这时候的朱元璋,不只是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更是一个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皇帝。朱元璋临终前急着见儿子朱棣,这事儿不简单,肯定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
朱元璋心里盘算着两个选择:一是担心朱允炆压不住那些叔叔们,打算改立燕王朱棣当皇帝;二是干脆直接下旨,把最有威胁的朱棣处理掉,确保自己死后江山稳固。朱元璋急着把朱棣叫来,最有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1370年,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决定让自己的儿子们担任重要角色,保护国家的安全。他把成年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二儿子朱樉成了秦王,三儿子朱?成了晋王,四儿子朱棣成了燕王,五儿子朱橚先被封为吴王,后来改封为周王,六儿子朱桢成了楚王,七儿子朱榑成了齐王,八儿子朱梓成了潭王,十儿子朱檀成了鲁王。这些藩王分别镇守西安、太原、北平、开封、武昌等重要城市,就像一张大网,牢牢控制着帝国的关键战略要地。普天之下,需要设立屏障,既保护朝廷,又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今皇子们已经长大,应该给他们封爵,派往各地镇守一方。藩王负责守卫边疆,朝廷给了他们很大的兵权,配备了三支护卫队,人数从一千到一万九不等。这些护卫兵士地位很高,连公侯大臣见了都要行礼。地方上的重要事务和军队调动,官员们都要先向藩王请示才能行动。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充满猜忌,把保卫国家的重任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们。他还特意给那些在外地驻守的王爷们下了命令:朝廷里没有正直的大臣,内部有奸臣作乱,必须发动军队讨伐,清除君主身边的坏人。皇帝不仅把镇守边疆、统领军队的权力交给了各地藩王,还让他们负责清除朝廷中的奸佞之臣。这种诏书实际上藏着巨大的风险。朱元璋活着时,因为天下是他亲自打下来的,儿子们当然不敢违抗他,所以问题不明显。但对他的继承者来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道诏书实际上为藩王们提供了合法理由,让他们可以带兵干预朝政,甚至发动叛乱!燕王朱棣就是瞅准了这个空子,打着"平定内乱、铲除奸臣"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在北平发动了叛乱。让地方诸侯掌握军队,还不知不觉为他们提供了起兵的理由,这简直是自掘坟墓。
朱元璋到了晚年,对当年一起打江山的淮西老部下,尤其是那些带兵打仗的将军们,心里总是不踏实。等到太子朱标死了之后,他对这些人的猜忌更是达到了顶点。朱元璋因为内心极度不安,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几乎把当年一起打江山的文臣武将都杀光了。等到他借着谋反的罪名处死蓝玉及其同伙,包括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后,整个朝廷里已经找不出能带兵打仗的将领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耿炳文,这人能力一般,顶多算个二流,而且最擅长的是守城,根本挑不起大梁。朱元璋心里总算踏实了。然而,事情总有好坏两面,这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些擅长打仗的将领们都被除掉了,而藩王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由于没有了功臣集团的牵制,朝廷又面临着新的威胁。朱元璋被迫采取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让藩王们驻守边境,同时让他们互相制约,防止任何一个藩王势力过于强大。只要太子朱标在世,各路藩王都不敢轻举妄动。朱标去世后,二皇子秦王坐镇西安,掌握着强大的军队,燕王朱棣在秦王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秦王的威势足以让朱棣不敢有非分之想。朱元璋在秦王去世后,巧妙地布局,让镇守太原的三皇子晋王与燕王互相制约。他增加了晋王朱棡的军事力量,以此在背后牵制燕王朱棣。然而命运弄人,变故再次发生,晋王朱棡也猝然去世。1398年3月,晋王突然去世。这个消息像一声惊雷,完全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朱棡的离世,对朱元璋来说不仅仅是痛失爱子,更意味着朝中权力格局又一次陷入动荡。随着晋王这个关键平衡点的消失,燕王朱棣在北方势力中独占鳌头,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声望,都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朱元璋察觉到,形势越来越不妙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老迈的朱元璋不得不再次运筹帷幄,试图在危机中挽回局面。朝廷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他们派出了亲信大将杨文,以协助燕王处理军务为借口,实际是去北平盯着朱棣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们也在暗中扶持宁王朱权,让他驻守在大宁这个战略要地。大宁位于喜峰口外,连接辽东和宣府,是个军事重镇。宁王在这里手握重兵,有八万精锐部队和六千辆战车,他手下的朵颜三卫骑兵更是以一当十,战斗力极强。朱元璋还采取了怀柔政策,试图平息朱棣的野心。他特意对朱棣说:"在我的儿子中,就数你最有才能。现在秦、晋二王都已去世,你是长子,担当起保卫边疆、稳定朝政的重任,除了你还有谁能胜任"感觉自己大限将至的朱元璋,在临终前做了两件事:首先,他下令召集各地藩王进京,让他们拜见皇太孙朱允炆,以此明确君臣关系,同时提升朱允炆的威信。二是制定了限制藩王权力的遗诏:皇太孙允炆为人仁厚贤明,孝顺友爱,深得民心,应当继承皇位,勤勉治理国家。朝廷内外的文武官员要齐心协力辅佐他,造福百姓。葬礼和祭祀的仪式,按照汉文帝的标准进行,不得更改。特此公告天下,让大家知晓朕的心意。孝陵的维护照旧,不做变动。各封地的王爷留在自己的领地,不得擅自进京。各王国的文武官员和士兵,由朝廷统一管理,只有护卫军队归王爷指挥。其他未明确规定的事项,参照此令执行。这份诏书,明确了几个关键点,用来限制藩王的行动:首先,正式确定朱允炆为皇位接班人,所有藩王和臣子都必须全力支持,不得有异心;其次,藩王必须留在自己的领地,不得回南京参加丧事;再者,藩王领地内的文武官员,必须完全服从朝廷的指挥;最后,藩王的实际权力,仅限于自己的三个护卫,其他事务一概不得干涉。朱元璋临终前能帮朱允炆安排的都安排妥当了。可他最后还想见朱棣一面,是不是想学隋文帝杨坚的做法?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此时他准备召回大儿子杨勇,想废掉现任太子杨广,让杨勇接替皇位。杨坚之所以在临终前要更换太子,是因为他在病中得知杨广与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有不正当关系,这让他对太子的品德产生了严重怀疑。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品行端正,对长辈极为孝顺,为人无可挑剔。在朱元璋重病期间,他代管国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任何差错。因此,朱元璋完全没有理由因为朱允炆的个人原因,而考虑更换继承人。太子朱标离世后,朱元璋虽然深受打击,但最终还是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培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很快便册封他为皇太孙。朱元璋没有选择其他正值壮年的儿子,而是直接指定这个年轻的皇孙作为大明王朝的接班人。为了让孙子顺利继承皇位,原本已经放下杀戮、决心向善的朱元璋,不得不再次对大将蓝玉痛下杀手。他借蓝玉一案大做文章,大规模清洗开国功臣,把那些可能威胁到皇权的文臣武将全部除掉,一个不留。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刻,朱元璋已经很难再去推翻自己多年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继承人决定了。
朱元璋临终前,心中充满担忧。他想着皇孙朱允炆,这孩子心地善良,从小在皇宫长大,既不懂如何管理国家,也没带过兵打过仗,更不了解世道的复杂和人心难测。面对经验丰富、手段老练、行事果断的燕王,朱允炆就像一只毫无防备的小羊。尽管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竭尽全力采取了各种防范手段,但燕王朱棣在军队中声望卓著,又胆略非凡。倘若他真有心夺取皇位,导致皇室流血,百姓遭殃,最终的结局谁也说不准。既然在最后关头决定让燕王朱棣接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他临终前执意要见燕王一面,无非就两个目的:要么除掉他,要么囚禁他。人在临终时,往往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朱元璋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而不是战功赫赫的燕王朱棣。作为父亲,朱元璋对朱棣一直心存愧疚。这时候的朱元璋,远没有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时那般冷酷无情。毕竟钩弋夫人只是个外人,而朱棣却是自己的亲骨肉。更何况朱棣既没有谋反的意图,也没有犯下任何罪过,朱元璋实在无法对亲生儿子痛下杀手。眼下,他只能帮朱允炆做这件事:逼朱棣当着众位大臣和他的面,发下毒誓,这辈子绝不反叛朱允炆,若违此誓,人人得而诛之。与此同时,下令将他软禁在京城,不准他返回自己的封地,完全切断他与军队的联系。这样一来,朱棣虽然名义上还是藩王,实际上却失去了藩王的权力。另外,再挑选一位擅长打仗的将领,负责指挥北方的防御事务。这样一来,就算朱棣本事再大,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朱元璋临终前始终未能见到儿子朱棣最后一面,带着满腹的牵挂与遗憾,这位开国皇帝最终闭上了双眼,告别了他亲手创建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