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用人之道?如何用人?用人的最高境界:不武、不怒、不争

人之书 2024-08-22 19:51:14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是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做人之道,也叫用人之道。用人就是用人之力。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先要有不争之德。

人生在世,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处事原则,只要原则上无误,万事往往都不会有太差的结果。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件事情的成功,大多都需要借用他人的力量。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借用他人之力呢?

不武、不怒、不与,便是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最高原则,这也是做人、用人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

古代主要有四大人群:士、农、工、商。

士就是指贵族阶层、管理阶层、上层人士,也就是指掌握着一定势力并辅助管理国家的人。

善战者是指善于战斗、善于争斗的人;它可以指将帅,也可以指兵卒,也可以指正处于争斗之中的两个普通人,甚至于飞禽走兽之中也有善战者。

善胜敌者,是以结果来论,是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待的那些最终笑到最后的人。

善用人者是指那些管理人的人,它可以指高层对中层,也可以指中层对基层,还可以指基层对民众。甚至于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用人关系。

人与人之间只要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配合,都可以算得上是用人。

在生活中,有些人老实巴交,从来不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也有些人无论大事小事总喜欢麻烦别人,很会使唤人。

处于高层的人未必会用人,处于底层的人也未必不会用人。那些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都是善用人者。

在老子看来:为士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武;战斗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怒;胜利者的最高境界,是弗与;用人者的最高境界,是为之下,也就是谦下。

为士者,就是管理者、治人者;为士者为什么要不武呢?

因为不武的反面是动武、用武。

假如强大的管理者一方,总是用武力去命令或者霸凌弱小的一方,这种管理方法又与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有什么区别呢?

为士者总是动用武力解决问题,是最低级的一种策略,是一种最无能的表现。

所以老子才会说:善为士者不武,而不是为士者不武。

何为善战者不怒?

古人云: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在古人看来,黩武之众和惊弓之鸟,都是一样的容易对付。穷兵黩武的人,是最容易被愚弄、被调动的人。

人在战斗的过程中,保持不怒,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重要。

常言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假如人在战斗之中因恐惧或愤怒而丧失理智,很容易就会沦为猎物。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善战者呢?这就是善战者不怒的原因。善战者不是应不应该怒,而是不能怒。

人只要一发怒,或者一恐惧,很少有人还能保持理智的。

什么是善胜敌者弗与?何为与?

“与”字,有给与、交与、参与、相与之意。

善胜敌者弗与,就是指善于战胜敌人的人,绝不会轻易地相信敌人的任何话语或行为,绝不会给与敌人任何的可乘之机。

敌人战胜自己的机会,往往都是自己亲自送上去的。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假如自己既没有防人之心,又把战胜自己的机会送给别人,这样的人哪有不失败的道理呢?这便是“善胜敌者弗与”的真正意思。

假如人们能够做到“弗与”,也就基本可以做到立于不败之地了。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使用、任用、调用他人的人,往往都会放低自身的姿态,保持谦虚低调的行为,充分调动被任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被用者的聪明才智,才能称得上善用人者。

用人者往往并不参与真正的劳动,被用人者才是真正的落地执行者;“为之下”的姿态,是为了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也是为了尽可能地淡化管理者对执行者自身工作的瞎指挥。

为之下,其实就是:高层不与中层争,中层不与基层争,基层不与民众争,各自忠于自己的职责,互相只提供帮助,不互相推诿指责。这就是不争之德。

不争之德,其实就是一种不争的胸怀。

不武、不怒、弗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不争。它们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为士者动武,其实就是在与下层争,而且是以武力镇压,是最暴力的争。不武就是不用武。用武就是最激烈的争。不武不是不争,而是不能用武力争。

愤怒也是一种争。人为什么会发怒?因为对方的话语或行为不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要争一口气,进而就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与行动。

然而人只要一发怒,他就已经在心中或者思想中开始争了。怒气上头,普通人是很难自我遏制的。生活中发怒可能问题不大,战斗中发怒可能就会很致命。

什么是善胜敌者弗与?

与敌人相与往来,无异于与虎谋皮。任何的疏忽大意都无异于在资助敌人。善胜敌者绝不会给与敌人任何的可乘之机。

与敌人相与往来,任何的机会、利益或便宜,都有可能是对方抛出的诱饵,与其去争夺那一点点诱饵,还不如按部就班,不与敌人轻易相与。

善胜敌者弗与;就是指不与敌人争不确定的小利。

善用人者,为之下;就是指上层不与下层争,上尊重下。

善为士者不武,就是指为士者不以武力解决争端,不以强势压人。

善战者不怒,就是指善战者不与对方争口舌之快。

因此,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他们都拥有不争之德,他们都沉得住气、稳得住阵脚、静得下心。

相反,好争好斗的人,则很容易就会心浮气躁。

不争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争,而是为了戒骄戒躁,而是为了舍小利争大利。

做人之道,就是先要学会不骄不躁,先要拥有不争之德。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相互利用,也就是用人。用人的最终目的,是用人之力,是借用别人的力量。

人要想真正学会用人,先要有不争之德。

人们因为不争,才能真正的不骄不躁,才能更好地借用他人的力量。

所以,本章的核心思想既可以说是用人之道,也可以说是做人之道,或者是不争之德。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人们只有通过不争,人们只有拥有不争的胸怀,才能最好的实现用人之力,这便是做人、用人的最高境界。

有一个成语叫退避三舍。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退避三舍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

晋文公在此时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就是不武、不怒、不争。

3 阅读:114
评论列表
  • 2024-11-08 19:56

    你想让他为你干活,又想把他控制的死死的,这能干成什么?就象捆住项羽的四肢让他去打仗,他还能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