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突如其来的内部邮件,打破了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千名员工的平静。
裁员、业务调整、地缘政治,这些词汇交织在一起,预示着这家与微软有着深厚渊源的企业,即将迎来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微软,对中国市场,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4月7日,微创公司一封内部邮件截图在网络流传,邮件内容显示,由于地缘政治和国际业务环境变化,微软将调整全球战略布局,微创的中国区微软项目团队工作也将同步停止。
多方消息证实,此次裁员涉及微创中国区约2000名员工,主要负责微软Windows和Office的售后服务。
微创并非微软的子公司,而是一家与微软有部分业务合作的外包公司,其董事长正是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
值得注意的是,微创在中国、日本、匈牙利、越南等国均设有团队承接微软的外包项目,此次裁员主要针对中国区的团队。
微创在邮件中表示,公司将制定详细的过渡方案,为受影响员工提供支持,并优先为他们提供海外工作机会。
公司还表示,将紧跟微软全球布局的脚步,在越南、日本、匈牙利等欧亚地区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微创的业务调整是否与微软的全球战略变化有关?
微创内部普遍认为,美国第14117号行政令是导致此次裁员的主要原因。
该行政令旨在限制美国主体与受关注国家和受限制实体进行可能导致敏感个人数据泄露的交易。
根据该行政令的最终实施规则,微创在中国的外包团队将难以继续为微软提供服务。
据悉,微创管理层此前曾赴美寻求解决方案,但最终未能改变局面。
美国第14117号行政令于2024年2月28日由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要求司法部颁布相关条例,并于2024年12月27日颁布最终实施规则。
该行政令的出台,加剧了中美科技博弈的紧张局势,也为像微创这样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受出口管制和贸易摩擦风险影响,微软在中国市场呈现收缩态势。
2024年5月,微软中国区Azure云平台的AI团队数百名员工被问询是否愿意前往其他地区工作,不愿外迁者可选择领取离职补偿金。
2024年7月,微软宣布对中国渠道进行整合,四年内中国区店铺从460家缩减至51家。
2025年4月,有消息称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微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将确认关闭。
微创裁员事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微软在华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一位微软人士表示,微软等外企在华收缩是主动和被动兼有的选择,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国产厂商的崛起是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他们仍在努力寻找新的业务机会。
此次微创裁员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Windows和Office用户后续服务的担忧。
微创在中国团队主要负责这两款软件的售后服务,裁员后,这些用户的服务将如何保障?
微软官方目前尚未给出明确回应。
微创裁员事件折射出中美科技博弈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和行政令的影响使得跨国企业在华运营面临更多限制;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性又使得这些企业不愿轻易放弃。
未来,微软将如何调整在华战略?
中国市场又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