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三死事故调查进展如何?“水军”控评疑云笼罩,真相何在?

量子心 2025-04-08 14:11:37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路上发生了惨烈事故,三条生命就此消逝,这起事故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周过去,官方调查结果还未公布,网络舆论场却风起云涌,真相似乎被迷雾笼罩。

这起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导航辅助驾驶)系统运行状态。

据小米官方通报,车辆以97km/h的速度撞击水泥护栏,NOA系统曾检测到前方施工障碍物并发出警报,驾驶员在两秒内接管了车辆,但遗憾的是,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

遇难者家属的控诉却与官方说法截然不同,他们声称车门在撞击后锁死,导致车内人员无法逃生,同时电池爆燃造成了二次伤害。

这些说法与小米官方声明中“配备机械把手”和“电池防护达标”相矛盾,使得事件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公众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事故发生后,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关于“数据真实性”和“责任归属”的讨论。

小米公司提交了行驶日志,但却拒绝第三方机构介入验证,这种“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引发了更多争议。

应急管理部曾警示“智驾不等于自驾”,这起事故也暴露出智能驾驶领域行业监管的空白地带。

更令人不安的是,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微博、抖音等平台出现了大量内容相似的评论,例如“等待调查结果”“技术发展需要包容”等标准化话术,以及“小米是唯一负责车企”“主动担责值得肯定”等雷同内容,这些评论的IP地址也呈现出集群特征,种种迹象指向了“水军”控评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这些疑似“水军”的账号还采取了双轨策略引导舆论。

在遇难者家属发声的帖子下,一些账号批量质疑家属动机,甚至出现了“碰瓷企业”等恶意揣测;而在技术讨论板块,则充斥着“夜间施工标识不清”“驾驶员操作失误”等试图稀释责任的言论。

这种精准的情感对冲与小米官方“深切哀悼”的声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水军洗地”成为了事故话题的第二大高频词。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营销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工具。

从小米SU7事故的前后发展来看,贯穿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营销似乎在社会责任上存在缺失。

一些新能源车企在宣传中使用“零接管”“解放双手”等模糊表述,容易误导消费者将L2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试驾环节也侧重于展示“丝滑绕行”等理想场景,却弱化了对夜间施工、突发障碍等系统局限性的教育。

此外,网络水军与推荐算法的结合制造了“信息茧房”,使得事故真相的探索被情绪化的站队所取代,进一步扰乱了舆论环境。

面对“水军”的疑云,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整治力度。

2024年,《清朗·网络平台算法治理专项行动》启动,各网络社区平台也开通了“水军行为”专项举报入口。

作为媒体,我们呼吁公众积极举报具有“水军”特征的账号,并对违背道德和良知的疑似“水军洗地”言论进行线索固证和定向举报,以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网络空间的清朗。

这起事故的真相究竟如何?

“水军”是否真的参与了舆论操控?

企业在数字化营销中又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0 阅读:29

量子心

简介:量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