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你的“自然性”

木棉说 2025-02-15 10:16:38

提到明朝,很多人都会想起那本《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以幽默的口吻和小说式的叙事讲述了明朝帝王将相的人生悲欢,让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爱上了大明王朝。

而在书写大人物之后,本书的结尾,作者却写了一个“闲人”——徐霞客。

磅礴厚重的历史,何以终结在一个旅行者的身上呢?

史上最知名的“驴友”徐霞客身上,到底有怎样的传奇故事?

烟霞之人,客游四方

徐霞客,1587年出生于今江苏省江阴市,终身未入仕途。

在儒家思想主流的明代,徐霞客的“非主流”行为不仅实行了,还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这实在是一桩怪事。

这一切,还要从他的高祖徐经说起。

徐经,一个“标标准准”的明朝人,希望通过读书考科举挣得一条出路。

徐家家境不错,藏书丰富,为徐经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徐经自身也实力过硬,弱冠之年就考上了乡试举人。

前途一片光辉灿烂,徐经做好了进京参加下一轮考试的准备。

他决定同好友一起去,这位好友就是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我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唐伯虎。

少年意气,鲜衣怒马。

两个少年一路招摇过市,在京城引起了大轰动。

可这样“惹眼球”的举动,也很容易招来其他人的不平。

有人举报徐经和唐寅私下贿赂考官,导致考题泄露。

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唐寅徐经科考舞弊案”。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朝廷立即着手调查。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二人徇私舞弊的证据,最终得出结论:舞弊纯属子虚乌有。

奈何此事的风头过盛,舆论纷纷扰扰,争论不休,影响了会试进行。

无奈之下,朝廷决定去除唐寅和徐经的仕籍,发配为县衙小吏以平风波。

无端受辱,原本意气风发的两人顿时气愤难当。

唐寅回到了他的“桃花坞”,从此穷困潦倒,卖诗讨生活。

徐经愤愤不平,却别无他法,几年后便与世长辞。

命运的安排总是别有深意,自徐经后,徐家再也没有出过科举人才。

到了徐霞客父亲徐有勉这里,更是将“不考功名”当成了人生座右铭。

董其昌说他:

“盖公性喜萧散,而益厌冠盖徵逐之交。”

不仅自己不喜欢做官,甚至逃避社交,看到做官的人就避而远之。

在他看来:

“世人挤破头的罗马,不及我眼里的一片烟霞。”

有这样特立独行的父亲,就无怪乎会有如此浪漫自由的儿子了。

朝碧海而暮苍梧

徐家虽然不强迫孩子考科举,但却一直坚持孩子要多读书。

因为,读书是为明事理,绝非仅为功名。

在良好的家教下,徐霞客自小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十五岁的时候,徐霞客参加了一次童子试,但没有考上。

父亲丝毫不在意,还鼓励他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早在少年时期,徐霞客就许愿: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但毕竟“父母在,不远游”,因此,徐霞客迟迟没有行动。

十九岁时,徐霞客的父亲去世了。

徐霞客更加不忍舍下年迈的母亲,便决定在家陪伴母亲。

但徐母却不想儿子为自己捆绑住脚步,她支持徐霞客出门远行。

就这样,二十一岁那年,徐霞客正式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

这一走,就是一生。

当时的旅行和现在不一样,不仅交通工具落后,基本只能靠双脚,而且没有现成的“攻略”可以参考。

与其说徐霞客是“旅游”,不如说是在“探险”。

每到一处,徐霞客都要反复勘测,记录,找寻河流山川的来历,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徐霞客出生在明朝晚期,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不仅有自然灾害,还要面临土匪官兵的追捕,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

徐霞客的旅途中有好几次“命悬一线”的经历,最危险的当属在湖南的一次。

当时,徐霞客和途中结识的旅友们夜宿在船上。

夜半时分,忽然有船只上传来女子的啼哭声。

徐霞客动了恻隐之心,但并没有去询问。

多年的旅行经历告诉他:不要被陌生人的面具吸引。

当时,很多“诈骗团伙”都会通过妇女啼哭吸引好心人,进行勒索。

一个旅友听见了哭声便去询问,劝解了对方一番,才回到船上。

这时,忽然喊声震天,火光乍起,一伙盗贼挥舞着大刀朝徐霞客的船上袭来。

原来,哭声正是引子,不过这次引来的不是敲诈犯,而是土匪。

一船人慌忙逃窜,徐霞客甚至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被抓了个正着。

大家磕头请饶命,盗贼们却不管不顾,提刀到处乱捅。

紧急中,徐霞客只好跳入水中逃命。

所幸,他被邻船的人搭救,尽管损失了钱财,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多年前的一次旅途中,徐霞客也遇到过钱财散尽的窘迫局面,当时,他用头上的簪子跟人换钱,才凑足了旅费。

自那之后,徐霞客就养成了头发中藏一些值钱的东西,以备不时之需的好习惯。

这次,他从头发中摸出了一个银制掏耳勺,和邻船的人换了衣服,才得以继续上路。

当时,有朋友建议他回家筹备资金,但被徐霞客拒绝了。

他说:

“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既然决定了出走,便早已接受了路上的任何可能。

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正如长江潮涨潮落,路途有颠簸也有坦途。

冒险路上有惊心动魄,自然也有数不尽的惊喜。

南京有一位和尚名唤静闻,潜心礼佛,用自己的血写了一本《法华经》。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把这本经书送到佛教圣地:鸡足山。

鸡足山远在云南大理,距南京两千多公里。

静闻苦于无伴,又听说著名驴友徐霞客曾去过鸡足山,于是来找徐霞客。

恰好徐霞客也想再入西南,记录形胜,两人一拍即合,说走就走。

当时,徐霞客已经51岁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行。

静闻和徐霞客一路为伴,相谈甚欢。

可命运难测,两人行至广西的时候,静闻身患重病,不治身亡。

徐霞客悲痛难当,他收拾了静闻的骨灰,把它放进行囊,一个人带着两个人的梦想,孤身前往云南。

辗转数月,他终于再次来到了大理,并如约将《法华经》和静闻的尸骨送到了鸡足山。

鸡足山的僧人们在静闻的墓碑上记录了这段浪漫旅途:

“孰驱之来,迁此皮囊;

孰负之去,霞客侠肠;

志葬名山,骨且不死;

千古传之,佳话臻此。”

徐霞客没有停下,他继续西行,前往丽江。

在这里,他遇到了另一位知己——木增。

木增,丽江土司,却对汉文化情有独钟。

《丽江府志》记录他:

“增又好读书传,极群籍,家有万卷楼。

与杨慎、张含唱和甚多。”

30多岁时,木增传位给儿子,自此隐居玉龙雪山,笔耕不辍。

徐霞客到来,木增大喜过望。

他盛情款待徐霞客,还请求徐霞客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汉族文化。

得益于土司之便,徐霞客也对丽江风情,山川形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编写了《鸡足山志》。

徐霞客在丽江待了很久,时常与木增促膝长谈。

好像,旅程本身就具有挑选朋友的能力,在旅途中遇到的朋友,更容易成为知己。

而出走了一生的徐霞客此时已到暮年,他那双衡量了大明版图的双脚,终于积劳成疾。

行了万里路的旅行家,至此再也无法行走,这时,他无比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乡。

木增于是命令精壮的纳西族小伙子用轿子抬着徐霞客,跋涉千里,历时156天,回到了江苏。

据说,徐霞客去世后,坟墓依然朝着丽江玉龙雪山的方向,以此感念木增的恩情。

江湖千里,遥遥一别,生死情谊,念念不忘。

一路冒险,一生奇遇。

徐霞客将毕生故事写在《徐霞客游记》中,成了一代驴友的“启蒙宝典”。

他在笔记中对明代山川发源的记录也刷新了地理新知。

顺其自然,想走就走。

他走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走出了毫不逊于帝王将相的成就。

谈到为何以徐霞客作为结尾时,当年明月如是写道:

“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

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

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别听世俗的建议,别看他人的选择。

做任何决定前,请记得遵循自己的心意。

保护好你的“自然性”,那是最伟大的通灵宝玉。

让你有勇气做自己,不后悔这一生。

0 阅读:1

木棉说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