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动结束了美苏冷战,却没能阻止苏联解体。8月30日,被称为是苏联终结者的戈尔巴乔夫去世了,但是围绕着戈尔巴乔夫的话题却是争议不断。
这位苏联时期唯一的总捅,西方对他褒扬有加,视他为“英雄”,俄罗斯人却对他恨之入骨。那么他到底是锐意改革者还是苏联历史的罪人呢?这要从苏联解体的根源说起。
大家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两大关键因素:第一就是正治震荡,导致内部权力分裂;其次就是经济的一蹶不振,导致了苏联的彻底衰落。而经济一蹶不振最直接的原因,就老戈的经济改革计划的彻底失败。
从1985年老戈正式上台开始,苏联的经济就开始出现强弩之末的下滑征象。80年代末,苏联经济就已出现了负增长,国家财政赤字、债务剧增。1990年财务赤字581亿卢布,1991年猛升到3000亿卢布。
由于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而大量粮食进口使得苏联的外汇储备直接清零,最后只能向西方国家借债。1990年,苏联几乎全部石油出口所赚的钱都拿去偿还债务和利息了。
客观上讲,如果仅是老戈上台几年的经济不振,以苏联之前殷实的家底其实是不足以导致苏联垮台的,但它却给反对派和分裂势力找到了苏联解散的借口。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老戈在上台后,他在经济改革上到底做错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从市场角度来说当时的苏联就存在了两大痛点。先说企业层面,大部分企业亏本经营,因为苏联当时的国企央企比重太大了,比如在车里雅宾斯克州,90%以上的工业企业都属于央企;在伏尔加格勒州,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也占到了82%。而为了提振国民信心,进行所谓的救市,在中央的直接干预下,许多东西都是低于成本价卖的。
比如1公斤牛肉成本是4.75卢布,但零售价才1.77卢布;1公斤猪肉,成本是3.25卢布,但零售才1.84卢布;奶油成本8.18卢布,零售价卖3.38卢布。而且苏联当时是计划经济,并没有自由市场,大部分企业的产销都依靠国家定点机构上门收发,这样的企业能不亏本吗?
1991年7月,老戈主持召开的最后一次经济形势会议,时任苏联ZL帕夫洛夫在会上作了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报告指出,全国五分之四的主要产品都出现了减产,某些产品的下降幅度达到了15%。
其次是日用消费品方面。由于苏联过分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钱投入到军工产业,导致轻工业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大部分地区的商品种类非常单一。日用品消费品非常匮乏,甚至夸张到连旅游宾馆的啤酒无法保证供应,商店里连毛巾这样的生活必需品都很难买得到了。可以想见,那时的苏联老百姓心情郁闷到了什么程度。
而上面的这些问题,其实在苏联几十年前就已经慢慢形成了,而老戈上台后只是加快了这些问题的恶化程度。所以现在看下来,老戈的所谓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在生产建设上强调了要“加快速度,完善制度”。那么老戈的改革到底改到了哪里了呢?原来是顺序搞反了。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戈本来应该先抓生产,提高国民经济收入,然后循序渐进,以经济促进国家稳定,然后在上升到正治上的改革,这样一切就显得十分平滑了。
但他却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先对正治体制下了手,效仿西方搞起了总捅制。导入民主自由那一套,提倡不同观点言论的话语权,玩起了多党制和议会制,最后把苏共的集权优势给削弱了,于是内部很快就产生了分裂,加之经济上的混乱以及苏共各种丑闻事件如卡廷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泄露事故等被接二连三曝光,苏共彻底失去了信任,所以解体也就顺其自然地发生了。
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争议,随着老戈的去世实际上也已经落幕了。但我觉得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组织改革失败案例。延伸到我们企业运营和创业上来讲,就是一家企业的问题,核心可能是模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先从解决生存问题开始的,先活下来,然后活得更好,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模式的改革,才会赢得团队的赞誉和支持,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我们下期的主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