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谜题:唐朝到底有没有向突厥称臣?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峯言峯语尔 2024-12-29 16:18:05

唐高祖李渊在隋代末年担任太原留守。那会儿天下乱得不行,他带着儿子李世民,还有刘文静、裴寂等人起兵,带着军队往西走,打下了长安,建立了唐朝。

当时在北方有个特别厉害的突厥族,还扶持了好几个割据的小政权。李渊到底要怎样借助突厥的势力来让自己更强大,这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策略问题。有人讲他向突厥称臣了,有人说根本没这回事,还有人说他是求和但没称臣。

突厥在南北朝后期就兴起了,等到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的时候,突厥已经非常强大。唐军要是想往南走,突厥很有可能趁机占便宜。

为了消除突厥带来的威胁,唐高祖想尽办法要解决突厥的问题。

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提出李渊曾经向突厥称臣:“就说唐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实际上是向突厥称臣了,而且唐太宗还是这件事的主要谋划者,后来写史书的人很忌讳掩饰这件事,以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在后世都不怎么清楚。”

换句话说,李渊是接受了突厥可汗给的封号。

在太原起兵之前,秦王李世民等人曾经“改旗帜来向突厥表明态度,这样出兵就有正当理由,能够安抚华夏和外族”,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秦王他们想要改成白旗,还得征得突厥人的同意,但是高祖觉得最好改成绛白相杂的旗帜。

白旗是突厥用的颜色,绛色是隋朝用的,是当时华夏国家旗帜的颜色,唐高祖想表明他要维持华夏的地位,而不是单纯向突厥称臣。

在高祖的集团里,向突厥称臣这件事的主谋是唐太宗,具体去执行的是刘文静。

突厥的始毕可汗和刘文静曾经约定,立唐高祖为可汗,突厥会管住刘武周,唐军南下的时候不能趁机攻打太原。

陈寅恪的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比如台湾学者李树桐就觉得唐高祖从来没有向突厥称臣。

凡是向突厥称臣的人,突厥都会送给他狼头素。狼头素呢,是突厥爵位的标志。

那时候,向突厥称臣的那些群雄,突厥都封他们为可汗和天子,像刘武周被称为定杨可汗,也叫定杨天子;梁师都被称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李子和被称为平杨天子,这些人都接受了突厥给的封号。

高祖起义打下长安后,立隋朝的代王侑为天子,自己当大丞相还进封为唐王,他既不叫可汗,也没叫天子,从来没有接受过突厥的封号。

有人觉得高祖曾经坚决反对臣子们的意见,绝对不接受突厥给的天子名号,也就是坚决不肯向突厥称臣。要是高祖称臣了,那他肯定得履行称臣的义务。

当突厥送来马匹的时候,高祖“只买好的,要一半”,还对下属说:“宁可拒绝跟外族搞好关系,也不能听他们的劝。”

从当时官方和私人的记载来看,唐高祖是怎么从称臣变成不称臣的,都找不到一点线索。现在史书上说高祖向突厥称臣,其实是太宗时候的一些史官为了讨好太宗而编造的。

不过李树桐的观点被好多学者反对了。

有人觉得义宁元年六月李渊确实还没称臣,可他写信的时候用词谦卑还送厚礼给突厥始毕可汗,目的是试探突厥对在太原起兵的态度,并且透露出愿意行臣子之礼的想法。

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如果不联合突厥,肯定会成为北方那些群雄攻击的目标,只有向突厥称臣,才能换来太原的安全,进军关中的时候后方才能安稳。

但他又明白公开独立叛隋没好处,出兵得有正当理由才能在政治舆论上占据主动,所以他打着“尊隋”的旗号但实际上在反隋,他既用突厥的白旗,又用隋朝的绛旗,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正是他向突厥称臣但和别人不一样的特殊地方。

北方群雄里向突厥称臣的有薛举、王世充、窦建德等十几个人,史书上记载有封号的只有刘武周、梁师都等四个人,被授予可汗封号的只有刘武周、梁师都两个人,收到狼头素的也只有这两个人。

实际上向突厥称臣不一定就得接受突厥给的封号,只有被突厥封为“可汗”的才会授予狼头素。那时候称臣实际上有三种情况,要么没接受他们的封号,要么接受了他们的封号,要么接受了他们的狼头素,在突厥那边会看作关系亲疏不一样。

称臣的根本义务就是向他们纳贡。突厥很看重实际好处,李渊从一开始就和始毕可汗谈好了:

“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 地归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这正是他称臣所要尽的义务。《旧唐书》里说高祖即位以后,前前后后给突厥的“赏赐”数都数不过来,其实说的就是纳贡。

唐朝建立以后,高祖一方面积极地和西突厥建立友好关系,想着联合西突厥一起对付突厥,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废除了十二军,讨论怎么大规模地击退突厥。

武德八年(625)七月,高祖跟大臣们说:“突厥贪心不知满足,我要征讨他们,从今往后别再写信了,都用诏书和敕令。”

很多人觉得高祖大概是在这个时候不再向突厥称臣,而是用对待敌国的礼节。

正是因为不再称臣,所以突厥后来攻打抢掠很频繁,以至于太宗刚登基的时候就大规模地向南进攻到渭水桥边,到了长安城门外。

在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之外,还有第三种稍微中和一点的看法。高祖在起兵的时候用了下级对上级的“启”,但在下级对上级的文书里,“启”不是最高级别的。

李渊没有把突厥可汗当成最尊贵的地位。从李渊给始毕可汗信的内容和格式来看,李渊没有把他奉为最尊贵的,突厥提出的条件,也没有全都答应,对始毕可汗不是完全听从命令。

李渊的政策基本上是不和突厥闹掰,免得有后顾之忧,表面上借助他们的力量,实际上不让他们大规模南下,免得被他们控制。

这种观点觉得,高祖向突厥求和跟其他割据势力依靠突厥完全不一样。

像刘武周这些人都公开叛离隋朝自己独立,接受突厥可汗的封号,突厥还给他们授予狼头素,但是高祖完全不是这样。

他既要起兵反隋,又不想背上叛逆的名声,既要消除突厥的威胁,又不想依靠突厥,他坚决不借助突厥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唐朝政权建立以后,突厥不光仗着自己有功就骄傲自大,对高祖特别没礼貌,而且还多次大规模出兵,向南进军,阻止高祖发展势力,统一全国。

这时候高祖仍然实行妥协的政策,比如突厥的使节到长安,高祖那是低声下气的,“前前后后送给他们的东西,数都数不过来”。

为了平定薛仁杲,他还派出专门的使者护送女妓送给始毕可汗。

武德四年(621)以前,唐高祖靠妥协求和的方式去讨好突厥。

但到了次年五月以后,随着自身力量逐渐增强,高祖对待突厥的政策开始变得软中带硬,一边打仗一边讲和,通过打仗来求和,在议和的同时,积极准备抵抗突厥。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觉得,在武德前期,高祖确实是忍辱负重,委屈地去求和,但是对突厥的政策是以巩固、发展唐朝政权作为前提的。他总体的政策思路是妥协求和但不被人控制,借助突厥的力量让自己发展壮大。唐高祖到底有没有向突厥称臣,看起来还是留给历史学家们的一个难题,也许他们最后能给我们一个清楚的答案。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