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部”出手,微软HoloLens部门遭遇“毒手”

三易生活 2025-02-13 21:02:10

去年10月在苹果Vision Pro被曝出或将停产的消息后,微软的增强现实(AR)头显HoloLens 2也随即宣布停产,就在不少人翘首以盼下一代的HoloLens 3亮相时,微软“关门部”出手了。近日有消息源透露,微软混合现实首席产品官Robin Seiler在一则声明中确认,该公司后续将不再发布任何HoloLens头戴设备。

其实HoloLens这个项目被微软放弃早有征兆,虽然他们在去年停产早在2019年就发布的HoloLens 2并不奇怪,但在尚未公布 HoloLens 2后续迭代计划的情况下就突然宣布停产,无疑是非常反常的。事实上,过去两年微软的HoloLens项目基本处于持续失能状态。

以前负责人Alex Kipman因不当行为离职为标志,微软的HoloLens项目经历了业务重组、裁员,管理权也转交至微软的Windows&Devices部门。在这一套组合拳之后,HoloLens项目的大量工程师转投Meta等竞争对手,紧接着微软与三星共同推进的消费级XR硬件开发计划也被搁浅,使得这个团队直接陷入了瘫痪状态。

但HoloLens项目的动荡,本质上是微软方面对于混合现实概念已经失去了信心,不愿再投入资源。遥想HoloLens诞生的2015年,彼时微软CEO Satya Nadella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将HoloLens代表的混合现实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列为三大关键技术。

相比其他AR厂商,微软其实选择了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即瞄准企业级市场,而非大众化的消费级市场。经过在初代HoloLens上与蒂森克虏伯的合作,微软将HoloLens 2的核心用户群体转向企业级市场,其官网更是明确写着“仅面向商业机构发售”。

面向B端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因为做C端的同行已经向外界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在泥潭中挣扎的。至今消费级AR最大的问题,在于相关厂商还没找到一个说服用户为他们慷慨解囊的痛点,也就是提供一个让消费者愿意长期使用的AR应用。

从2016年这个“AR元年”算起,经过了8年多时间的发展,当下的AR应用生态也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除了沉浸式的视频观看,其他能摆在台面上的体验几乎就只有一堆休闲小游戏。而智能手机的应用生态从2008年问世的App Store算起,8年后的2016年都已经诞生了《王者荣耀》。

如今的现实,是消费级AR遇到了当年Windows Phone的同款问题,即开发者其实并不缺乏类似ARKit、ARCore这样的开发工具,而是缺乏信心。由于AR硬件的受众规模小,导致开发者做AR应用的性价比就变得低、不如去开发手机App,进而导致用户缺乏体验,由此就使得AR应用生态进入了死亡螺旋。

可反观企业级市场,AR就是典型的效率工具,HoloLens在制造业、医学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大堆案例。只不过受限于硬件技术,价格高昂的HoloLens始终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所以它在这个市场更像是企业用户证明自己数字化转型成功的点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率倍增器。

不同于大模型让人工智能迎来了技术奇点,混合现实的技术进步速度则过于平缓。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HoloLens就是在在现实世界上叠加虚拟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光学显示技术是关键,HoloLens 2就使用了Optical See-Through(光学透视)方案,它的光学系统由三色MicroLED+衍射光波导+激光投影组成。

相比此前的棱镜、曲面反射、自由曲面,在材料表面雕刻出浮雕光栅,将微型显示屏的光线多次衍射,进而传播到眼睛的衍射光波导确实在光学效率上更胜一筹。只是HoloLens 2的这个方案也存在亮度和显示效果缺陷,虽然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比如增加光学模组的体积以扩张FoV(视场角)就行,但考虑到杠杆效应,光学模组离人眼越远,用户感受到的重量就会越大。

如果不增加头显的光学模组,微软也给出了另一个方案,即电致变色技术。他们曾经公布过一个将电致变色插件整合到头戴式框架侧面的专利,就是通过电致变色改变光学透射率,让用户调整数字环境和物理环境之间的融合度。只可惜随着HoloLens项目的关闭,大家后续估计很难一窥它的庐山真面目了。

当然,HoloLens也有复活的可能,一旦AR相关技术迎来质变,在解决了穿戴体验与显示效果不可兼得的弊病后,复刻人工智能从低谷中复苏的轨迹几乎就是必然。

0 阅读:9
评论列表

三易生活

简介:专注IT,最快最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