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学者蔡皋在《十三邀》中说,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而教。的确,有时候,比起鸡娃、内卷,“有效躺平”,或许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妈妈平时照顾孩子无微不至,什么都要操心,她觉得,孩子离了她,活不下去。学习上也是如此,总会告诉孩子,该写什么作业了,该学什么了。只要是孩子的事情,她没有不干涉的。

但等到孩子上高中了,对抗情绪严重,放学回到家,就把自己锁在屋里,不跟妈妈沟通。吃饭的时候出来,听到妈妈碎碎念,筷子放下,饭也不吃就走了。
妈妈很焦虑,也不知道怎么办。有次自己生病了,发着高手,一点力气都没有,晚饭也没做。孩子放学后,主动过来问她,要不要去医院。妈妈摆手说不用,已经吃药了,只是没办法做饭了。
没想到,孩子不仅马上去做饭,还在饭后,把碗筷刷干净,给妈妈递过来一杯水,让她吃药。
那以后,孩子开始变得更懂事了,经常帮忙做家务,学习也越来越认真,成绩提高了一大截,顺利考入清华大学。

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忙着“卷”孩子,却没想到,用错了方式,娃的自主驱动力都没了,而且亲子关系也变得很紧张。当自己尝试放手,孩子是可以做的很好的。
看过一个新闻,13岁小女孩报警,让警察抓自己的爸妈。理由是,放暑假了,爸妈还每天来掀被子,让她早起。平时报什么辅导班、怎么学习,都需要按照父母的要求。
所以,这次她真的忍不住了,报警也是为了告诫父母,不要越界。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从2-3岁左右,就有了早期的自我意识,成长到青春期,自我意识达到顶峰。
所以,聪明家长要懂得“客体分离”,别一直管,处处插手,不光你累,孩子也很难独立。那么,到底怎么做呢?
首先,保持平常心。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3》显示,导致家长处于焦虑状态的原因里,35%因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40%则是对自己的教育能力没有自信,剩余的25%,是因为担忧孩子落后同龄人,自己和孩子都会被别人看不起,是失败者。

不难看出,导致家长焦虑的原因,大多是来自自身,或是太高估孩子,或是对自己与孩子有着过高要求。
因此,正如《人民日报》给家长们的建议,在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孩子过程里,家长须保持平常心,才能保持理智进行育儿,同时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才能找到最合适孩子的教育方法。
其次,尊重孩子的一切。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比如,参加多少补习班、哪一科的补习班,都应事先询问孩子的意见,共同分析他需要提升的方向,在他也愿意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努力、提升。
再次,教会孩子减压。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以多年从事教育培训的经验总结时坦言:“会放松,释放压力的孩子,才能学得更多,心态更稳。”
其实,他的观点符合了心理学中的“齐加尼克效应”。也就是说,当减轻未完成的任务带来的压力与困扰,更利于自信的恢复、“跳出”负能量。

比如,家长每天可以安排固定时间,陪伴孩子进行适量运动,或是在一定时间内,孩子可以听音乐、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观看喜欢的影片等,只要能释放压力,且不会影响身心健康,都可以鼓励尝试。
最后,注重培养自身与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当一个人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坚信自己可以胜任或解决事情时,他不仅能将能力发挥到最大值,还有可能激发潜能。

而对于家长与孩子来说,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前者可以摆脱焦虑情绪,不会质疑自己的育儿能力,可以保持足够的理智,不会陷入教育误区。后者则拥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学习难题,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或陷入悲观、退缩的负能量漩涡。
比如,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更多的育儿书籍、专家讲座,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最重要的是,平时不要吝于给予孩子鼓励、肯定。
枕边育儿寄语:
什么养的家长,孩子更喜欢呢?其实就是,你的事情你做主,结果也是你负责。孩子写作业拖拉,家长提醒了也不改,那就没必要花大量时间监督了,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驱力也会慢慢建立起来,根本不用卷来卷去!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