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肺癌,这可是目前恶性肿瘤中发生率、死亡率均居于第一位的癌种。在最近的几年里,虽然肺癌在整体治疗上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肺癌的治疗疗效依旧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对于肺癌而言,诊疗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肺癌的随诊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也是及早发现疾病变化的有效手段。
在肺癌的诊疗过程中,通过手术治疗的模式切除恶性肿瘤,或者实施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措施达到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病灶、相关淋巴结,消灭那些潜在存在的、残存的微小病灶,减少肿瘤地复发、转移的风险。对于那些未能完全清除的肿瘤则可能成为未来发生肿瘤转移、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
在肿瘤诊疗地过程中,实施定期的复查有利于在疾病变化的早期即发现肿瘤的进展、复发或者是转移,如此即可以做到肿瘤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为及时控制疾病的进展创造条件。肺癌患者随诊检查的项目和间隔时间是相对较为固定的。其主要原因与肿瘤细胞生长的特点和出现复发、转移的时效性直接相关。
随诊检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检查内容为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状态等全身情况和状态评价,这也是全身检查的基础。除此以外,肿瘤标志物检查也是检查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CEA、SCC、CYFRA21-1、ProGRP、NSE等内容。对于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尤其需要关注那些在手术、治疗之前就存在着指标升高、异常的项目,其临床检查的意义也更大。对于CTC、ctDNA等液体活检技术也是临床检测中的好方法,只是检查的费用相对较高。
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重点强调的是连续、动态检查。单独一次的检查结果一般意义不大,毕竟在体内部分炎症、感染、增生等情况下,其指标依旧可以升高。如此情况下,实施动态观察、结合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结果的意义就更大。
影像学检查是肺癌随诊过程中的主要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胸部CT检查,以此评价肺部的主要状况。与之同时,还要根据疾病的特性和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局限性等,根据不同的组织、器官而选择适合的检查方式。对于颅脑的检查,建议采用增强CT或MRI进行检查;骨骼可以采用骨扫描(ECT)进行筛查,但是,ECT检查结果不能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ECT筛查阳性的部位,需要再依据X线、CT或者MRI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肝脏、肾上腺以及其他脏器的情况则采用CT、超声实施检查。对于正在实施治疗的患者,还需要对肿瘤的变化实施前后的比较,观察和评价治疗的疗效。正在实施化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则需要2-3个月检查一次。
在随诊的患者中,随诊的时间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对于实施了手术根治性切除的肺癌患者,或者是实施了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治疗,无临床症状或者症状稳定的患者,在治疗的第1-2 年里,一般建议采用每3-6个月进行1次随访;在第3-5年及以上时,每年随访 1 次。
对于无法实施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或者实施放化疗结束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稳定患者,前3年的时间里,每3-6月检查1次;第4-5年里,则每6月检查1次;5 年以上的患者,每年检查1次即可。
肺癌患者的定期随访具有着公共性和特殊性,所谓的特殊性还要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细节化的安排,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再确定实施检查的内容和细节情况,随访也就具有着个体化针对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