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曾玉英 通讯员 张帆 文 /图
机损率控制在3%以内,相较以前降低了1个多百分点,每亩增收约5公斤稻谷,这在水稻种植大户官其军看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
8月3日上午,记者见到官其军时,他正在自家庭院指导年轻的农机手官沛检修收割机,为即将到来的再生稻收割做准备。
“官师傅是我们村收割机开得最好的,他收割的稻谷基本上没有洒落的,我们都要提前半个月和他预约。”桃源县陬市镇三里铺村村民薛金明一本正经地说。
官其军正在收割稻谷
今年早稻开镰不久,薛金明就一个劲地给官其军打电话,邀请官其军到他家收割水稻,这才排上了队。在诹市镇周边,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有几十家,薛金明为何偏偏要找官其军?
“还不是官师傅手上有活儿,做事我们放心。”薛金明解释。
53岁的官其军是桃源县食健堂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2000年,他在陬市镇流转了几百亩水田,买来收割机,当起了种粮大户,此后,他又陆续买来10多台(套)农机、流转2000多亩土地,搞起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检修收割机
“水稻机收效果自然不用多说,省时、省力还省钱。”官其军说,但机收也有不足之处——容易造成浪费,很难实现颗粒归仓。
“一亩田多的要损失20多公斤稻谷,少的也要损失10多公斤。”官其军说,造成浪费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使用适宜的农机,有的收割机按照北方平原地区设计,割刀数量少,间隙大,稻谷容易漏掉;二是机手操作不当,有的机手驾驶农机在稻田里转弯掉头时,幅度过大,造成水稻碾压面积过大,不易收割;三是农机农艺不配套,有的稻田没有预留农机下田的坡道,农机下田时会碾压部分水稻。这些损失的稻谷,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累计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除了保证自家的水稻收割,官其军每年还要给周边农户代收稻田5000亩以上,如果不解决好减损问题,就可能造成约5万公斤稻谷白白浪费。
开了20多年收割机的官其军
正因为如此,从2012年起,官其军开始研究机收减损:一是将在实践中发现的农机设计缺陷问题反馈给厂商,通过改良优化农机,减少农机不适造成的损失;二是针对农机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以“老带新”的方式培训机手,两相结合,尽可能减少机收损失。早稻收割期间,在薛金明的30多亩稻田里,官其军开着自己的收割机来回作业,一天就全部收割完毕。
通过采取各种机收减损措施,官其军代收的稻田稻谷损耗率严格控制在3%以下,20年来,他累计机收稻谷近十万亩,照此计算,累计减少稻谷损失约50万公斤。
提起多年来摸索出来的减机收减损诀窍,官其军说最关键的是规范作业操作。机手在作业时应根据作物品种、高度、产量、成熟程度及含水率等情况来选择前进挡位、作业速度、割茬高度及割幅宽度。转弯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产量较高或杂草较多时,应放慢收割机作业速度,减少喂入量;割茬高度控制在10—15厘米左右;不要满割幅宽度收割,防止漏割。
其次,机具检查必不可少。作业季节开始前,机手就要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能正常工作,防止在收割时出现故障,造成粮食损耗。此外,还要注意确定适宜收获期,防止过早或过迟收获造成脱粒清选损失或割台损失的增加。今年早稻收割期间,有的农户7月15日就开始收割,而他的700多亩早稻田到7月20日才开始收割,稻谷成熟度高,颗粒饱满,每亩可增加产量约20公斤,加上收割机减损的约5公斤,相当于每亩产量增加了约25公斤。
“我们合作社正计划购买一台自动捆稻草的收割机,这样每亩还可多收400公斤左右稻草,增收200元左右。”官其军兴奋地说。
在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的道路上,官其军摸索了20多年,他带出的徒弟有十多个。如今,儿子官沛大学毕业,也跟着他从事水稻种植,从旋耕、飞防、机收,水稻种植全过程他都会机械操作,成为官其军的得力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