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对2024年进行观察总结,以及对2025年进行趋势预判,经济学家何帆概括为——“为了不下牌桌的创新”。
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将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近日,我们就这些问题与何帆教授聊了聊。他总结出了未来的三大方向,分别是新技术革命、老龄化和中国企业出海。
他提到:“当前我们站在一个山顶,在往下走的过程中,无论是走哪个方向,都要面临着转型。好消息是,当你抬头往远处看,会发现一个更高、更好的山顶。”
“三个大趋势是必然会来临的,那么在趋势到来之前,我们不仅要做好迎接它们的准备,还要把当下的日子活好。”
以下为专访内容精编,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受 访:何帆 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采 访:孙允广 正和岛内容总监、微信主编编 辑:十一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01 未来,三大发展趋势回望过去的2024年,我们能看到未来基本上有几个确定无误的大方向。第一个是技术革命。过去2024年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人工智能,但我觉得它还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主角。新技术革命的主角,不是说它的技术有多牛,而是它可以为更多行业和个人赋能。比如电动汽车,未来将影响所有的中产人群,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就像智能手机取代传统的翻盖手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新能源,因为一旦新能源代替了传统的化石燃料,那么这种革命性是无法估量的。要知道,所有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原始推动力都是能源,电动汽车、人工智能背后的终点也是能源。第二个是中国的老龄化,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婴儿潮的一代(“60后”)已经变成老人,而这部分人是目前的消费主力,有钱又有闲,一旦年龄进入70—80岁,他们的身体可能不如从前,需要更多的服务,那会带来两个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房屋和小区基础设施的全盘改造。今年我遇到一个做小电梯的厂家,他说自己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因为很多老旧小区需要改造,外面要加电梯,所以他的订单就很多。在房地产狂飙猛进的时期,许多房屋的设计都不符合老年人的居住要求,比如地板太滑、进门太窄等等,所以当很多老人来到70岁之前,趁着还折腾得动,可能会再进行一次装修。在中国,90%的老人都是选择居家养老,这其中就能衍生出很多需求。尤其是作为制造业大国,房屋升级换代的速度会远超我们的想象。另一方面,服务业也会催生出巨大的机会,比如居家照护,帮老人洗澡、帮老人看病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非常多。这些服务不像房地产属于高周转和高杠杆的类型,没办法做成一个“大西瓜”的模式,反而像“捡芝麻”一样,有着无穷无尽的捡芝麻的机会。第三个是企业出海。之前很多中国企业只是浅浅尝试,如今是不得不“真出海”了。之前的出海,是只要把东西卖出去就行,生产链条还在国内,现在还需要思考生产、供应链管理、法律人文、劳动力管理等等各方面的事情。等到最后,一批批真正的跨国企业才会被“逼”出来,这些跨国企业又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的制造业。由于全球环境的变化,未来制造业在中国会出现两个发展趋势。一个趋势是,内陆地区的制造业将会追赶沿海地区。最近几年,一些内陆城市发展很好,这些城市都有重工业或者精密机械制造的基础,比如沈阳、包头、武汉和西安等。以往我们是出口导向,像数控机床、先进装备等,可以依靠进口解决,所以这些在国内也没有市场。很多内陆城市的重工业或者精密机械制造,处于一个摇摇欲坠的状态。但现在要进行国产替代,需求催生了订单,国内的分工日益细化。这就带来了一个机会:以往很成功的那些企业家,都是情商和智商很高的人,不仅懂产品和技术,还懂得怎么和客户打交道。而那些国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出身的企业家,虽然人很能干,但因为性格太耿直,所以过去生存相对困难。现在不一样了,这些企业家可以挺直了腰杆,等到大企业找上门来,待在自己那个细分领域里就能拿到订单。机会来了,需求来了,运气来了,人家带着你就上车了。另一个趋势是,由于中国的供给能力太强大,所以企业需要在海外找到一种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方式。生产要素无非就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这几种,其中土地、资本等国内已经非常有优势了,而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是去海外找工人。虽然大家现在都觉得中国工人是最好的,但在上个世纪,我们的农民转变成最勤奋的工人也经历了一段发展时期。如果把段经历转化为出海的思路,企业就会明白:只要激励机制对了,所有工人都是能干的。比如在印度,有些刚进厂的女工,她们的熟练程度可能要超过东莞的工人,能够省掉一些工序,提高生产的效率。其实不同地方的工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再比如墨西哥,有的人觉得这里的工人缺乏创意或灵活性,但是他们干活非常踏实,你让他把螺丝拧三圈半,他绝不会拧四圈。你要是说他们没有上进心、不加班,但是他们天性乐观,在40多度没有空调的恶劣环境下,人家照样能快乐地工作。他可能只有一个要求:我要一边哼歌,一边工作。当中国的技术能够在海外找到匹配的劳动力,弥补国内制造业工人日益稀缺的瓶颈,尽管“made in China”的产品会越来越少,但全球制造业的“中国浓度”会越来越高,全球制造业都将打上一个中国烙印。与此同时,还带动了海外当地的工业化和就业,这对未来全球经济格局会形成巨大的影响。02 核心是为了“不下牌桌”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巨大的风口目前还处于看得见、摸不着的状态。比如技术革命,大家都还在摸索大规模的国民级应用场景,如果盲目进入可能会成为“先烈”。老龄化的话,现在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软硬件需求还没有大规模爆发,如果进入行业太早、并且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式,那结果可能也不理想。再如企业出海,国内很多企业还没有下定决心融入当地,而是选择让国内的工人迁移到当地去干活,这里头也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对此,我们可能需要准备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先下山、后上山”,当前我们站在一个山顶,在往下走的过程中,无论是走哪个方向,都要面临着转型。好消息是,当你抬头往远处看,会发现一个更高、更好的山顶。难就难在,没有缆车怎么过去呢?这就需要人们先下山,走到峡谷的最深处,然后再开始爬坡。其实所有的创新都是这个道理,当你爬上一个小山顶之后,必须往下退,否则你就会被困在这个原有的小山顶,无法走向更高的山峰。不“退步”,是无法进步的。未来一段时间,有些行业和企业会遇到的问题是,在下山的过程中,会很难受。有人用上山的方式去下山,膝盖可能就受不了;有人在下山的过程中迷了路;还有人刚开始下山,老早就提前退了场。所以,大家可以不用先想着远方的事情,先解决怎么活下去的问题,把这段时间度过去。第二个方案是“边下山、边上山”。那些能够顺利下山的人是怎么做的?他既能找准方向,速度又快,不仅看好脚下、还会灵活地调整路线,然后坚持到底。就像滑雪一样,滑的过程中既要判断当前沿着哪条路线是最好的,等顺利到达了某个点,又已经提前布局好了下一段路线。三个大趋势是必然会来临的,那么在趋势到来之前,我们不仅要做好迎接它们的准备,还要把当下的日子活好。比如说,现在你的产品价格和质量已经非常厉害了,那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的空间,可以试试微小的创新,或者是加个IP、来满足大众的情绪。这也不是颠覆式的创新,但哪怕再小,其实都在往创新方面前进。再比如你未来希望进入一个面向老年人的大众市场,那就一点点积累,朝着这个方向去走。核心还是“为了不下牌桌”。类似于掼蛋,一局的输赢不重要,可能坚持到最后一把就有机会了。高速增长时期的游戏规则更像德州扑克,总共也就52张牌,玩家可以根据已知的牌去算未知的牌,用这种确定性来算一个大概概率,然后下手会很猛、杠杆会很大。而新时代的游戏规则更像掼蛋,两副牌一起,让人很难记住牌,玩家必须适应在这种模糊的情况下去出牌。这样的话,策略组合就多了,可以弱牌强打,强牌弱打。无论最后你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和队友一起熬到最后。哪怕前几局没有赢,只要熬到最后,就有可能等到翻盘的机会。我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国外的马斯克很厉害,他的Space X很牛,但不可能每家企业都像Space X那么牛。国内可能单独拎一个企业出来没有那么牛,但架不住我们有强大的供应链配套能力。比如蓝箭航天,它是一家民营运载火箭研制企业,当商业火箭的制造量增大后,想找一家大规模生产精密零部件的企业,降低某个零部件的成本,就找到了江西鹰潭一家做精密制造的企业。这家企业没什么名气,之前是个钟表厂,后来因为行业衰落了,就被迫去外面接活。他们什么活都接,不仅给手机做零部件,也给无人机做零部件,跨了很多行业。虽然很低调,但经过数十年沉淀,这家企业在制造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了。蓝箭航天找到他们,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这样的零部件?这家企业先是说自己研究研究,然后当天就给了回复,说,“你们的要求太苛刻了,价格可能比较贵,你们看能不能接受?”蓝箭航天一看他们报的价格,发现只需原来成本的十分之一。不仅是价格降低了,而且产品的精度还提高了。因为这家企业之前做的手机零部件,要求是到毫米级、甚至是微米级的。而火箭的零部件,可能只要到厘米级就行。这样的供应链配套企业,在中国非常丰富。有可能你冥思苦想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别人的行业里,可能天天都在做。随着不同行业溢出效应的扩大,到最后,变成了互相之间做乘法,这就是中国独有的优势之一。这家鹰潭的企业也是上文所说的——先下山再上山。既然钟表业务已经不行了,那就在“下山”的路途中去找别的机会,抬头发现前头还有一座“手机”的山,翻过这座山之后发现未来可能还有“人工智能”之类的山。我再讲一家西安的企业,这是一家叫斯瑞新材的上市公司。在2024年很多企业焦头烂额的时候,它生意却好得不得了。比如电网需要进行改造,特高压开关需要用到一种合金,斯瑞新材正好就是做这种合金的。这个赛道非常小,小到没有大企业愿意进来,市场撑死了估计也就5—10个亿的规模,但斯瑞新材早早地守在这里。再比如人工智能现在很火,已经有企业来找到他们,当前期大家拼完大模型之后,后续服务器订单会迎来井喷,这就需要他们来做散热的相关零部件。你看,这家企业基本上就是守株待兔,不用动窝,兔子一只只地“撞死”在树上。因为随着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深,大企业又不想自己亲自下场,所以很多垂直领域的小企业就迎来了机会。以前得自己拼命出去拉订单,现在可能坐在家门口,订单就来了。这种现象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03 城市还有哪些新机会?如何才能让更多创新和创意迸发?除了以上说到的,在当前制造业分工极为专业的情况下,给“专精特新”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条路径基本上“大局已定”,坐等他们继续生长出来就行。另一条路径,则是服务业的创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的比重最终还是要超过制造业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特别擅长创造供给,但很不擅长发现需求。比如说拆迁也好,建工业园区也好,都是在创造供给。别看有些房地产和制造业企业做得很大,但他们对需求是无感的,因为当时都是别人主动递上订单。为什么现在直播带货这么火?因为这些主播具有和用户沟通的窗口,所以渠道获得了很大的议价能力。所以说,未来的创新,得在发现需求这块找到机会。这些机会是无法规划出来的,需要给企业、年轻人创造一个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去发挥作用。一个城市到底有没有活力,取决于有没有更多的年轻人,或者说不是那么“正儿八经”的年轻人。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固然是一个城市制造业的基础,但这些“会玩”的年轻人,能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他可能搞个什么手冲咖啡,搞点小首饰,开个民宿、办个面包手作,慢慢地烟火气就有了。这些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魅力。比如近些年受年轻人欢迎的城市,像丽江、大理、景德镇、万宁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这些“会玩”的年轻人一去,城市马上就有活力了。这些年轻人没有太强的经济能力,但又琢磨说玩点什么,所以能搞出奇奇怪怪又好玩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满足了有钱但不会玩的城市中产。地方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能被别人看见的条件。比如景德镇如果没有陶溪川(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带动上下游10万余人就业),就算聚集了很多“景漂”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也很难被外界知晓,城市自然也不会有人来。而景德镇地方政府的分寸感把握得也很好,他们都不一定是花大力气宣传,而是请策划能力很强的人帮忙搞各种各样的活动。你看老子讲“无为”,《道德经》原文中说的是“为无为”——不是说真的“无为”,而是说对分寸感的把握,这是一种更高明的智慧。未来,全世界文旅行业最牛的一定是中国。因为只有我们是全心全意、真心地想搞文旅,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会明白,促进文旅最佳的平衡点就是“为无为”。也就是说,地方给年轻人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年轻人自己玩,这是他们的地方。如果别的地方也玩,玩大了、玩脱了,那就改玩别的。要相信年轻人一定能找出好玩的东西,你看国内的酒店业、景区这么卷,说不定就卷出了创新。这一代年轻人,其实个人素质和能力是远远超过上一代的,他们默默为之奋斗的那些东西,只是你没看到而已。他们特别在意生活质量和自由表达,他们的审美需求会比过去高一大截……他们正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奋斗,等有一天你突然看到成果时,会惊叹他们的行动能力如此强大、视野如此广阔。排版 | 十一编辑 | 十一 主编 | 孙允广